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方法的医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立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医学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白话文】

医师说:患者脉象微涩的,这是被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误汗过多,又屡次泻下过多,使患者津血受伤,病症就会呈现先见恶寒,后才发热,而且持续发作,没有休止的时候。夏天炎热时,想穿暖厚的衣服;冬季严寒时,却想裸露身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阳气衰微就会恶寒,阴气虚弱就会发热,这是医生误用汗法,使阳气被伤而衰微,又误用下法,使阴气被伤而虚弱的结果。五月的时候,阳气趋于体表,胃中自然虚寒,阳气内虚,不能祛散阴寒,所以想要穿暖厚的衣服。十一月的时候,阳气聚藏内里,胃中自然烦热,因为阴气内弱,不能抵御里热,所以想要裸露身体。又因尺部脉见迟涩,所以知道是津血被伤。(216)

寸口三部脉都是浮大脉,医生反而用了泻下的方法,这是很大的错误。因为脉浮主病在气分而血分无邪,脉大主阳气浮于外而内里有寒,寒与气相迫,就会出现肠鸣。医生却不懂得这是里寒,反而叫患者饮冷水,使患者出大汗,冷水遇到里寒,冷与寒相合,患者就会出现气机噎塞不通的证候。(217)

太阳病已三天,已经用过汗法,或者用过吐法,或者用过下法,或者用过温针,病症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给服桂枝汤是不行的。应当审察现有的脉象证候,了解既往的误治病史,然后随证处治。(218)

脉象浮数的,按道理来说发汗以后病症就会痊愈。如果用了下法,患者出现身体沉重,心慌心悸的,就不能再发汗了,应当等待患者自行汗出后,病症就可以解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尺部脉见微象,这主里虚,须等到表里正气充实,津液自行调和,就会自然汗出而痊愈了。(219)

凡是疾病,如果发汗,或者涌吐,或者泻下,如果伤血、伤津液,只要阴阳能够自行趋于调和的,多会自行痊愈。(220)

大力泻下以后,反而又用汗法,这时出现小便不利的,是津液被伤的缘故。不要用利尿的方法去治疗小便不利,等到小便自行畅利时,必然自然痊愈。(221)

泻下以后,再发汗,多会出现寒战、脉象微细等证。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表里阳气皆虚的缘故。(222)

本来应当发汗,反而使用下法,这就是错误的,如果先发汗,治疗就不算错。本来应当先泻下,反而使用汗法,这是错误的,如果先泻下,治疗就不算错。(223)

太阳病,先用下法而病不愈,就反用汗法,因此就造成了表里皆虚,以致使患者出现头目眩晕昏蒙。这种头目眩晕昏蒙的人,汗出以后会自行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汗出代表表气已经调和的缘故。表气已得到调和,然后再泻下。(224)

患病六七天,脉见迟而浮弱,证见恶风寒,手足温热。医生用过二三次泻下的方法,于是出现了不能饮食,胁下胀满疼痛,面目及周身发黄,颈项拘紧不柔和,小便困难等证的,如果给小柴胡汤,服药后多会感到大便下重。原本就有口渴而且饮水就呕吐的,服柴胡汤是不合适的,这种患者进食后就会出现呃逆。(225)

太阳病两三天,不能安卧,只想起身,心下多见痞结,脉象微弱的,这是原本有寒饮的缘故。反而用下法治疗,如果泻下后下利能停止,多会形成结胸证。下利没能停止的,到第四天又泻下,这就会形成协热下利的证候。(226)

太阳病,误用下法后,患者脉促,又没有出现结胸证的,这是病症将要解除的表现。出现浮脉的,多会形成结胸。出现紧脉的,多会见咽喉疼痛。出现弦脉的,多会出现两胁拘急。出现细数之脉的,头痛不止。脉象沉紧的,多想呕吐。脉象沉滑的,主发热并伴下利。脉象浮滑的,多会下血。(227)

太阳少阳并病,反而用了下法,结果形成了结胸证,证见心下坚硬,下利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等症状,患者还会感到心烦。(228)

脉见浮和紧,反而用下法治疗,使浮紧脉变为沉紧脉,提示表邪已乘虚入里,于是就形成了痞证。痞证的特点是,按压心下部位,感觉是柔软的,这说明此证只不过是气的痞结罢了。(229)

伤寒病,用过涌吐、泻下和发汗以后,出现了虚烦不安,脉搏十分微弱的症状,在八九天时,又出现自觉心下痞满而硬,胁下疼痛,逆气上冲咽喉,头目眩晕昏蒙,经脉跳动不宁等证的,如果日久不愈,就可能会发展成为痿证。(230)

阳明病,尚能进食,泻下后病症没有解除,患者反而出现了不能进食的症状,如果再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患者多会出现呃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寒的缘故。因为患者本来就虚弱,所以用攻泄里热的方法治疗,就多会导致呃逆。(231)

阳明病,脉见迟象,进食不能过饱,过饱就会出现轻度心烦,头晕目眩,并多见小便困难等证,这是将要形成谷疸的表现。即使泻下,腹部胀满也会依然如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232)

阳气旺盛的病症多见发热,如用下法治疗,就会导致大便干硬。对汗出很多的患者,再去大力发汗,也会导致大便干硬。(233)

太阳病,脉象表现为寸脉缓关脉浮尺脉弱,患者证见发热汗出,又恶寒,不呕吐,只觉心下痞满的,这是因为医生用过泻下法的缘故。(234)

太阴病的主要证候是,腹中胀满和呕吐,饮食不下,自行下利而且越来越重,腹中时有疼痛。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多会造成胸下痞结硬满的证候。(235)

伤寒病,经过大吐大下以后,正气极其虚弱,又施行了发大汗的方法,患者表气仍有郁遏,于是又给患者饮大量的水,试图用这一方法再发汗,因而就导致了呃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的缘故。(236)

经过呕吐和下利、发汗以后,脉象已经平和,只是有轻微心烦的,这是因为疾病刚好,胃气还较虚弱,不能正常消化食物的缘故。(237)

太阳病,医生发过汗后,仍有发热恶寒,就又用下法治疗,以致出现心下痞满,这时表里之气皆虚,阴阳二气俱衰,阳分表证已除,邪气尽陷内里。反加烧针治疗,因而导致胸中烦闷,如果又见面色青黄,肌肤瞤动的,就难以治疗了。现今面色微微发黄,手足尚温暖的,容易治愈。(238)

太阳病,患病已经八九天,像疟疾那样,发热恶寒阵发发作,一天发作两三次,而且发热较重,恶寒较轻,患者不呕吐,大便尚正常。如果脉来较前略微和缓的,是病症将要痊愈的表现;如果脉微并出现恶寒较重的,是内外阳气皆虚,不可以再用发汗、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发热时面部出现潮红的颜色的,是邪气还没有解除,因为患者没有能够出一点小汗,身体必然会感到瘙痒,属于桂枝麻黄各半汤的适应证。第一方。(239)

桂枝 一两十六铢 芍药 一两 生姜 一两,切片 甘草 一两,炙 麻黄 一两,去节 大枣 四枚,掰开 杏仁 二十四个,汤水浸泡,去掉皮尖和两瓣未分开的

以上七味,用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二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温服六合。旧本原为,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并到一起为六合,一次服下。

服桂枝汤,或者用下法以后,仍有头痛、项部拘紧不柔和,翕翕发热,无汗,心下胀满并轻微疼痛,小便不利等证的,属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适应证。第二方。(240)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白术 三两 茯苓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六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小便畅利病症就会痊愈。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太阳病,先用发汗的方法,病症没有解除,再改用下法,脉见浮象的,患者仍不会痊愈。脉浮主邪在外表,却使用下法,所以就使病症不能痊愈。现在脉见浮象,因此是邪在外表,应当使用解表的方法才会痊愈,适合用桂枝汤。第三方。(241)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 , 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服药后片刻,喝热稀粥一升,用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发微汗。

泻下以后,再发汗,出现白天烦躁不能闭目静息,夜间安静等症状,不呕吐,口不渴,又没有表证,脉见沉微,身上又没有大热外浮的,属于干姜附子汤的适应证。第四方。(242)

干姜 一两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完。

伤寒病,或者涌吐,或者泻下以后,出现心下气逆胀满,自觉有气上冲胸膈,起身行动就感到头晕目眩,脉象沉紧等证。这种证候如果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伤动经络之气,出现身体震颤动摇不定的表现。属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适应证。第五方。(243)

茯苓 四两 桂枝 三两,去皮 白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以上四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经过发汗或者泻下以后,病症仍然不解除,出现烦躁的,属于茯苓四逆汤的适应证。第六方。(244)

茯苓 四两 人参 一两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以上五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发汗、涌吐、泻下以后,证见虚烦不得入睡,如果严重的,多会辗转反复,心中烦闷难耐,即所谓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如果兼见少气的,用栀子甘草豉汤;如果兼见呕吐的,用栀子生姜豉汤。第七。(245)

肥栀子 十四枚,掰开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二味,用四升水,先煮栀子,剩二升半药液时,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就停服下次的药。

栀子甘草豉汤方

肥栀子 十四个,掰开 甘草 二两,炙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先煮二味,留取二升半,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下次的药。

栀子生姜豉汤方

肥栀子 十四个,掰开 生姜 五两,切片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先煮二味,留取二升半,加入香豉,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药后出现吐的,停服下次的药。

发汗,或者泻下以后,出现心烦发热和胸中有窒闷堵塞感觉的,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第八方。用前面第一方。(246)

太阳病,邪气离开太阳本经已十多天,出现了心下郁闷不舒,想要呕吐和胸中疼痛的病症,大便反而溏薄,腹部轻度胀满,精神抑郁,心中烦闷。在这以前,如果用过大吐、大下的,可以给调胃承气汤。如果不是这样的,就不可以给了。只是想呕吐,胸中疼痛,大便轻度溏薄的,这不是柴胡汤证。因为有呕吐一证,所以才知道这是用过大吐大下所造成的。调胃承气汤。第九方。(247)

大黄 四两,用清纯的陈米酒洗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半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火上煮开。一次服完。

太阳病,重用了汗法后又泻下,出现五六天不大便,舌上干燥和口渴,下午三至五时前后有轻度的潮热,从心下到少腹硬满疼痛不能近前触摸等,属大陷胸汤的适应证。第十方。(248)

大黄 六两,去皮,米酒洗 芒硝 一升 甘遂末 一钱匕

以上三味,用六升水,煮大黄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煮两个开,加入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出现畅快的泻下作用后,就停药。

伤寒病五六天,已经发过汗,并又用过下法,出现胸胁胀满,轻度痞结,小便不利,口渴,不呕吐,只是头部出汗,往来寒热、心烦等,这是病症没有解除的表现,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第十一方。(249)

柴胡 半斤 桂枝 三两,去皮 干姜 二两 栝楼根 四两 黄芩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牡蛎 二两,煅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第一次服药后,会感到轻微心烦,再服后出现汗出,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病,经过发汗或涌吐或泻下等方法治疗,表证解除后,出现自觉心下痞满而硬,嗳气不缓解,属旋覆代赭汤的适应证。第十二方。(250)

旋覆花 三两 人参 三两 生姜 五两 代赭石 一两 甘草 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病,大泻下以后,又发汗,出现心下痞满,恶寒等,是表证还没有解除,不可直接治痞证,应当先解表。表证解除以后,才可以治痞。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照前方用;治痞适合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第十三方。(251)

大黄 二两,米酒洗 黄连 一两

以上二味,用二升正开的水浸泡片刻,绞去药渣。分两次温服。有黄芩,见第四卷中。

伤寒病,或涌吐,或泻下以后,七八天病不解除,邪热结滞在里,表里内外皆热,证见常常怕风怕冷,口渴得很厉害,舌头干燥并且心烦,想喝很多水,属于白虎加人参汤证。第十四。(252)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打碎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以上五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透时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病,或者涌吐,或者泻下以后,病症没有解除,证见五六天不大便,以至一直到十多天仍不大便,下午三点到五点发潮热,不恶寒,自言自语好像见鬼的样子。如果更严重的,发病时就会出现神志昏蒙,不知人事,循衣摸床,惊惕不安,轻度喘息,两眼直视,脉见弦象的,还有治愈的希望;脉见涩象的,就属于死证了。病轻的,只见发热和谵语,属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第十五。(253)

大黄 四两,去皮,用米酒洗 厚朴 半斤,炙 枳实 五枚,炙 芒硝 三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留取五升,加入大黄,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煮一个开。分两次温服。药后出现泻下作用的,就停止服药。

三阳合病,证见腹中胀满,身体沉重,翻身转侧困难,口中麻木,食不知味,面色污秽如蒙尘垢,谵语遗尿。如果发汗,谵语就会加重;如果泻下,就会导致额头出冷汗。如果手足逆冷,伴见自汗出的,属于白虎汤的适应证。第十六。(254)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打碎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六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透后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阳明病,脉见浮紧,证见咽喉干燥,口苦,腹中胀满和喘息,以及发热汗出,不恶寒,反而恶热,身体沉重等。如果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出现烦躁不宁,心中烦乱不安,以及谵语。如果加用温针治疗,多会导致惊惧恐慌,烦躁不安而不能安眠。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会使胃中空虚,邪气乘虚动犯胸膈,从而就出现心中懊憹,舌上有苔等证,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第十七。用前面第七方。(255)

阳明病,泻下以后,证见心中懊憹和心烦,属于胃肠中有燥屎的,可以攻下。如果证见腹中轻微胀满,大便初头干硬,后段稀溏的,不可以攻下。如果是有燥屎的,适合用大承气汤。第十八。用前面第十五方。(256)

太阳病,或者涌吐,或者泻下,或者发汗以后,出现微微心烦,小便频数,大便因而坚硬等证的,给小承气汤调和胃肠就可以痊愈。第十九。(257)

大黄 四两,米酒洗 厚朴 二两,炙 枳实 三枚,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发汗大汗出或大泻下以后,证见手足厥冷的,属于四逆汤的适应证。第二十。(258)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四两。

太阳病,泻下以后,如果太阳正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可以给桂枝汤服用,服用方法同前。如果太阳正气已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就不能再用桂枝汤了。第二十一。用前面第三方。(259)

太阳病,泻下以后,出现脉来急促、胸中发闷的,属于桂枝去芍药汤证。第二十二。(260)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芍药。

如果兼见轻微恶寒的,属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第二十三。(261)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附子 一枚,炮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芍药,加入附子。

太阳病,桂枝汤证,医生反而使用了下法,于是就出现了下利不止。脉见急促的,是表邪尚未解除。又兼气喘和汗出的,属于葛根黄芩黄连汤的适应证。第二十四。(262)

葛根 半斤 甘草 二两,炙 黄芩 三两 黄连 三两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葛根至消耗掉二升水时,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太阳病,误用下法以后,出现轻微气喘的,是表邪没有解除的缘故,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五。(263)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切片 甘草 二两,炙 厚朴 二两,炙,去皮 大枣 十二枚,掰开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

以上七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伤寒病,证见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头痛发热的,用承气汤。患者小便清白的,可知病邪不在里,而仍在表,应当发汗,适合用桂枝汤。如果头痛的,多会出现鼻衄。第二十六。用前第三方。(264)

伤寒病五六天,剧烈泻下以后,身体发热不退,心中结滞疼痛的,是病症还没有解除,属于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七。用前第七方。(265)

伤寒病泻下以后,出现心烦,腹中胀满,坐卧不安,属于栀子厚朴汤的适应证。第二十八。(266)

栀子 十四枚,掰开 厚朴 四两,炙 枳实 四个,用水浸泡,炙成赤红色

以上三味,用三升半水,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每次温服一服。出现吐的,停服后面的药。

伤寒病,医生曾用丸药大力泻下,身体发热不退,又见轻度心烦的,属于栀子干姜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九。(267)

栀子 十四个,掰开 干姜 二两

以上二味,用三升半水,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作二服。服一次药后出现吐的,就停服后面的药。

凡是要使用栀子汤一类的方子时,患者平素大便偏溏的,不能服用。(268)

伤寒病,医生用下法治疗,继而出现下利不止,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兼见身体疼痛的,应当急切治里证;以后仍有身体疼痛,但大便已恢复正常的,应当急切治表证。治里证适合用四逆汤,治表证适合用桂枝汤。第三十。并用前方。(269)

太阳病,邪气离开太阳经已经十多天,医生反而用过二三次下法,又过了四五天,柴胡证仍在的,先给小柴胡汤。如果呕吐不止,心下拘急疼痛,郁闷不舒而心烦的,是病症尚没有解除,可以给大柴胡汤,泻下以后就会痊愈。第三十一。(270)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芍药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五两 枳实 四枚,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有一方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大黄,恐怕就不是大柴胡汤了。

伤寒病十三天仍然没有解除,证见胸胁胀闷而呕吐,下午三点至五点发潮热,过些时候又出现了轻度下利。这原本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所以用大柴胡汤攻下,是因为大便不得通利。现在反而出现了下利的,可知曾有医生用过丸药来泻下了,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出现潮热的,是里实证。应先服用小柴胡汤来解外邪,然后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第三十二。(271)

柴胡 二两十六铢 黄芩 一两 人参 一两 甘草 一两,炙 生姜 一两 半夏 二十铢,旧本原为五枚,洗 大枣 四枚,掰开 芒硝 二两

以上八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煮至微开。分两次温服。病症不解除,再制作一剂。

伤寒病十三天,邪气已离开太阳经,证见谵语的,是有热的缘故,应当用汤药来泻下。如果小便畅利的,大便就应当结硬,现在反而出现了下利,而且脉象又符合阳明里有实热的脉象,可知医生已经用过丸药来泻下了,这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如果是自行下利的,脉象应当极微,现在反而见阳明里有实热的脉象,这就是里实证了,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三。用前第九方。(272)

伤寒病八九天,泻下之后,出现胸闷心烦惊悸,小便不利,谵语,全身都十分沉重,以致不能转侧翻身的,属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适应证。第三十四。(273)

柴胡 四两 龙骨 一两半 黄芩 一两半 生姜 一两半,切片 铅丹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桂枝 一两半,去皮 茯苓 一两半 半夏 二合半,洗 大黄 二两 牡蛎 一两半,煅 大枣 六枚,掰开

以上十二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四升,加入大黄,并先把大黄切成棋子大小,再煮一两开,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柴胡汤现今加龙骨等。

误用火攻,又进行泻下,再用烧针,因而就导致了烦躁不安,属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五。(274)

桂枝 一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龙骨 二两 牡蛎 二两,煅

以上四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脉象见浮又兼动数,浮主风邪在表,数主身体有热,动是疼痛的反映,数又主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邪气结聚成实。又见头痛发热,轻度盗汗,反而恶寒等证的,是表证还没有解除。医生反而使用了泻下的治法,使动数的脉象变为迟脉,并出现了胸膈中疼痛拒按的症状。胃中因误用下法而空虚,外邪就乘虚伤犯胸膈,于是又见呼吸短气,躁扰不安,心中懊憹等证。阳气不能抗邪于表,邪气因而乘虚内陷,心下就出现了发硬的症状,这就是结胸,属于大陷胸汤的适应证。如果没有造成结胸只见头部出汗,其他部位无汗,汗出齐颈部而止,又见小便不利的,周身多会发黄。第三十六。用前第十方。(275)

伤寒病五六天,证见呕吐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就已经具备了,如果用其他方药来泻下,柴胡汤证仍旧存在的,再给柴胡汤。这里虽然已经泻下,还不算错。但服柴胡汤后多会出现剧烈寒战,随后再见发热汗出而病症得以解除。如果出现心下胀满、坚硬和疼痛的,这就是结胸证,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用前面的方子。只是胀满但不疼痛的,这就是痞证,给柴胡汤是不行的,属于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七。(276)

半夏 半升,洗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人参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原本泻下之后,出现了心下痞满,于是给服泻心汤。痞满不能解除,患者出现口渴、口燥和心烦,以及小便不利的,属于五苓散的适应证。第三十八。一说忍一天就会痊愈。(277)

猪苓 十八铢,击黑皮 白术 十八铢 茯苓 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桂心 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制成散剂,每次用白米汤调和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多喝热水,汗出后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或者中风,医生反而用了下法,致使患者一天下利达数十次,饮食不消化,腹中肠鸣,响声似雷,自觉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宁。医生见有心下痞满的症状,便认为是实邪尚未除尽,于是再用泻下的方法,致使患者心下痞满的症状更加严重。这并不是实热内结,只是因为胃中空虚,加上外来的邪气上逆,所以才造成了心下痞硬,属于甘草泻心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九。(278)

甘草 四两,炙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黄连 二两

以上六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有人参。见第四卷中。

伤寒服汤药后,出现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以后,又用其他药物泻下,下利不能停止。医生用理中汤给患者服用,下利更加严重。理中,是治理中焦的意思,这个患者下利的原因在于下焦失约,属于赤石脂禹余粮汤的适应证。如果下利还不能止的,就应当采用利小便的方法了。第四十。(279)

赤石脂 一斤,打碎 太一禹余粮 一斤,打碎

以上二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医生却多次泻下,于是就形成了协热下利的证候,下利不止,又自觉心下痞满而硬,表证与里证都不解除的,属于桂枝人参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一。(280)

桂枝 四两,另外切碎,去皮 甘草 四两,炙 白术 三两 人参 三两 干姜 三两

以上五味,用九升水,先煮四味至留取五升,加入桂枝,再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泻下以后,不能再用桂枝汤,证见汗出和气喘,尚无大热的,属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二。(281)

麻黄 四两,去节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半斤,打碎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一黄耳杯。

阳明病,泻下以后,患者外表有热,手足温热,未见结胸,又有心中懊,虽有饥饿感但又不能进食,只是头部出汗等证的,属栀子豉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三。用前第七方。(282)

伤寒病涌吐以后,出现腹中胀满的,属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第四十四。用前第九方。(283)

患者没有其他表证与里证的表现,只是发热已有七八天,纵使脉见浮数的,也可以泻下。假使泻下以后数脉仍不见缓解,阳热内合胃腑,于是就出现了消谷善饥食欲亢进的症状,到第六七天后,仍不见大便的,这是内有瘀血的表现,属抵当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五。(284)

大黄 三两,米酒洗 桃仁 二十枚,去皮尖 水蛭 三十枚,炒 虻虫 去翅足,三十枚,炒

以上四味,用五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药后不见泻下,就再服。

原本是太阳病,医生反而用了泻下的方法,因而就导致了腹中胀满并时有疼痛的,这就属于太阴病了,是桂枝加芍药汤的适应证。第四十六。(285)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六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生姜 三两,切片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重芍药。

伤寒病六七天,经过大泻下以后,证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的脉摸不到,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停止的,这是难治的证候,属麻黄升麻汤的适应证。第四十七。(286)

麻黄 二两半,去节 升麻 一两六铢 当归 一两六铢 知母 十八铢 黄芩 十八铢 萎蕤 十八铢,一方作葛蒲 芍药 六铢 天门冬 六铢,去心 桂枝 六铢,去皮 茯苓 六铢 甘草 六铢,炙 石膏 六铢,打碎,薄布包裹 白术 六铢 干姜 六铢

以上十四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一两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待做熟三斗米饭的时间,服完三次药。汗出以后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病,原本是个寒性下利的证候,医生反而用了涌吐和泻下的方法,伤了脾胃阳气造成了呕吐和下利更加严重的局面,如果是饮食入口后随即就呕吐的,就属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适应证了。第四十八。(287)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各三两

以上四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原文】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216)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则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17)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218)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和,便自汗出愈。(219)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脉自和者,必自愈。(220)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221)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222)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223)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表和,然后复下之。(224)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225)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226)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227)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228)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229)

伤寒吐下发汗后,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230)

阳明病,能食,下之不解者,其人不能食,若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231)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232)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汗多,极发其汗亦鞕。(233)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234)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35)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236)

吐利发汗后,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237)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238)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属桂枝麻黄各半汤。方一。(239)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切 甘草一两,炙 麻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人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属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二。(240)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方三。(241)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属干姜附子汤。方四。(242)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属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五。(243)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若下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属茯苓四逆汤。方六。(244)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属栀子豉汤。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七。(245)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肥栀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属栀子豉汤证。八。用前初方。(246)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吐,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方九。(247)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令沸。顿服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属大陷胸汤。方十。(248)

大黄六两,去皮,酒洗 芒硝一升 甘遂末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属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十一。(249)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后汗出便愈。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复代赭汤。方十二。(250)

旋复花三两 人参三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大下之,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攻痞。解表宜桂枝汤,用前方;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十三。(251)

大黄二两,酒洗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有黄芩,见第四卷中。

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属白虎加人参汤。方十四。(252)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属大承气汤。方十五。(253)

大黄四两,去皮,酒洗 厚朴半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令一沸。分温再服。得利者,止后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若手足逆冷,自汗出者,属白虎汤。十六。(254)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属栀子豉汤证。十七。用前第七方。(255)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第十八。用前第十五方。(256)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方十九。(257)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 枳实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属四逆汤。方二十。(258)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四两。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二十一。用前第三方。(259)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属桂枝去芍药汤。方二十二。促,一作纵。(260)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

若微寒者,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二十三。(261)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属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二十四。促,一作纵。(262)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分再服。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二十五。(263)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大枣十二枚,擘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二十六。用前第三方。(264)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豉汤证。二十七。用前第七方。(265)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属栀子厚朴汤。方二十八。(266)

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两,炙 枳实四个,水浸,炙令赤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看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属栀子干姜汤。方二十九。(267)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268)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三十。并用前方。(269)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可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方三十一。(270)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方三十二。(271)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 半夏二十铢,旧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温分再服,不解更作。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属调胃承气汤证。三十三。用前第九方。(272)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三十四。(273)

柴胡四两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切 铅丹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冼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三十五。(274)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证。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三十六。用前第十方。(275)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用前方。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属半夏泻心汤。方三十七。(276)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方三十八。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277)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心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方三十九。(278)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二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有人参。见第四卷中。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方四十。(279)

赤石脂一升,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属桂枝人参汤。方四十一。(280)

桂枝四两,别切,去皮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属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四十二。(281)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属栀子豉汤证。四十三。用前第七初方。(282)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属调胃承气汤证。四十四。用前第九方。(283)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属抵当汤。方四十五。(284)

大黄三两,酒洗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水蛭三十枚,熬 虻虫去翅足,三十枚,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属桂枝加芍药汤。方四十六。(285)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伤寒六七日,大下,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方四十七。(286)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两六铢 当归一两六铢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葛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四十八。(287)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