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方法的医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立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医学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白话文】

脉象濡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微脉见于寸部,涩脉见于尺部。寸脉微主阳气不足,尺脉涩主阴血虚少。阳气不足,就容易患中风,汗出,并兼见烦躁;阴血虚少,就会见手足厥冷而且身冷怕寒。阳气衰微,就不可用下法,误下就会导致心下痞塞硬满。(124)

动气在脐部右侧,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使体内津液耗竭,导致咽喉和鼻腔干燥,头目眩晕和心中动悸等症状。(125)

动气在脐部左侧,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腹内拘紧挛急,饮食不下,动气更加严重,虽然有身体发热,但躺卧仍要蜷缩。(126)

动气在脐部上方,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掌心烦热,周身体表发凉,热汗自出,并想用水浇淋沐浴等症状。(127)

动气在脐部下方,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腹中胀满,突然起立就会头晕目眩,进食就会泻下不消化的谷物和心下痞塞等症状。(128)

咽喉闭塞的病症,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头轻脚重,汤水不能下咽,躺卧要蜷曲,身体拘急疼痛,下利一天数十次等症状。(129)

各种表有实邪的病症,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身体轻微发热,脉搏摸不到,手足厥冷和正当肚脐处发热。(130)

各种虚证,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大渴的证候,如果想喝水的,容易治愈;如果厌恶水的,病情就严重了。(131)

脉见濡和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弦脉见于寸部,微脉见于尺部。寸脉弦主阳气动于上,尺脉微主阴寒盛于下,上实下虚,患者总想要得到温暖。脉见微和弦都主正虚,正虚的人是不可以泻下的。脉微就会见咳嗽,咳嗽时就会吐涎沫,如果泻下后咳已停止,但因此却会导致下利不止,下利不止就会导致胸中有如虫咬那样的疼痛,稀粥入胃,很快便出,并伴有小便不利,两胁拘紧挛急,气喘呼吸困难,颈背拘紧牵引,双臂麻木不仁,十分寒冷反见汗出,身体发冷如冰,眼睛视物不明,语言絮叨不休等症状,此时反而饮食大增,这就是除中证(也说消中),口中虽还想说话,但舌头已不灵活了。(132)

脉见濡和弱,弱脉在关部沉取而得,濡脉在关部浮取而得。浮脉见于寸部,数脉见于尺部。寸脉浮主阳气虚弱,尺脉数主阴血不足。浮主阳气虚弱,数主阴虚生热。浮主阳气虚弱,证见自汗出和恶寒;数又主疼痛,并见震颤而寒栗。如果微弱之脉见于关部,就会出现胸下窘急,气喘汗出和呼吸困难,而且在呼吸时胸胁疼痛,并伴见震颤寒栗时而发作,好似疟疾。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反而用泻下的方法,因此就导致了脉数,发热,发狂奔跑,如同遇鬼,心下痞塞,小便淋漓,少腹硬满,小便尿血等症状。(133)

脉见濡和紧,脉濡主卫阳衰微,脉紧主荣阴受寒。阳气衰微,卫分易中风邪,证见发热和恶寒;荣阴受寒,易致胃气虚寒,证见轻微呕吐和心烦。医生误以为有大热,解肌祛邪又发汗,伤阳致虚见烦躁,又兼心下痞满坚硬,表气里气皆虚损,突然起身即头眩,外来邪热在肌肤,郁闷不乐,难安眠。医生不知是胃寒,更有寒邪在关元,技穷术乏无所施,反取冷水浇其身,外邪发热当时罢,却见寒战,重重棉被覆盖严,汗出即见头昏眩,身体肉跳又震颤,小便也觉稍困难。内里寒气因水发,下利清谷不见痊,呕吐剧烈肛脱出,反复颠倒不得安,手足轻度见厥冷,身体发凉内心烦,如果迟迟不救治,丧失机会难追还。(134)

脉见浮而大,浮而有力主邪气实,大而中空主血虚,所谓血虚也就是阴液亏虚。凡是孤阳下陷入阴的,应当出现小便黄赤短涩等,膀胱亦当空虚,现今小便反而畅利,又见大汗出,理应属于卫阳虚微所致,可是实际上却是邪气盛实,于是津液大量外泄,荣血消耗殆尽,证见口中干燥,心烦难以入睡,阴血亏耗,肌肉消瘦,造成了火热煎熬津液的证候。医生反而用猛烈的药物攻伐胃肠,使虚者更加虚。虚阳外脱已为时不远,最终将会泻下积垢如同污泥,随即会死亡。(135)

脉见浮和紧,浮主风邪袭表,紧主寒邪外束,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荣气,荣气和卫气都受病,就会出现骨节剧烈疼痛,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而不可以泻下。(136)

趺阳脉迟而缓,主胃气正常。趺阳脉浮而数,浮主胃受邪,数主脾受伤,但这不是本来的病症,而是医生误用泻下的方法所造成的。荣气和卫气内陷,趺阳脉的数象首先变微,反而仅见浮象的,患者多会出现大便干硬,嗳气后感到脘腹稍舒适等症状。凭什么这样说呢?本来因为数脉主脾被邪气所伤,数象首先变微,因此就知道脾气尚未恢复正常,大便干硬,嗳气后感到舒畅。假如现在数脉变为微象,而浮象仍在,则提示邪气独留胃中,心中就会有饥饿的感觉,但是邪热并不能消化饮食,因此只表现出潮热和口渴的症状。只有当数脉变为迟缓之象,而且这种脉搏次数的前后变化和病情的前后变化相应时,患者才会出现饥饿感,并能正常进饮食。如果数脉仍然时常出现,就会生恶疮。(137)

脉见数象的,如果邪气不去,数象也应持续存在而不应缓解。假如数象出现缓解,就提示邪气留结,正气不能恢复,正气退却于内脏,邪气外浮留滞于肌表皮毛。因此脉见数象的,不可以泻下,泻下后多会导致心烦和下利不止。(138)

少阴病,脉象浮细无力而软,不可以发汗,这是因为阳气已有损伤的缘故。阳气既虚,又见尺脉弱涩的,更不可以泻下。(139)

脉见浮大的,应当发汗,医生反而用泻下的方法,这就是大的错误了。(140)

脉见浮大,心下反而硬满,有邪热深入于脏的,祛邪热时不要使用发汗的方法;邪热弥散于腑的,祛邪热时不能使用利尿的方法,小便增多后,就会造成大便干硬。邪热在表的,汗出透彻后,发热就会痊愈。汗出不透彻,就可能出现大便困难。大便困难而兼见脉迟的,还不可以马上用泻法。(141)

太阳和阳明二阳并病,在太阳起初得病的时候,用过发汗的方法,但汗出不透彻,于是就使邪气进而转属到阳明,继而见到微微自汗出,不恶寒等。如果太阳经的病症还没有解除的,不可以泻下,泻下就是错误的。(142)

结胸证,脉象浮大的,不可以泻下,泻下就会导致死亡。(143)

太阳与阳明合病,出现气喘和胸闷的,不可以泻下。(144)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硬,颈项拘紧不柔和、头目眩晕的,不可以泻下。(145)

凡是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泻下,对素来体虚的人也是这样。(146)

病症出现想呕吐的,不可以泻下。(147)

太阳病,有表证没有解除时,不可以泻下,泻下就是误治。(148)

病症发于阳,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使邪热内陷,就形成了结胸;病症发于阴,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导致了痞证的形成。(149)

病见脉象浮紧,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使浮紧脉变为沉紧脉,表邪乘虚入里,就形成了痞证。(150)

大凡阳气盛的病症多见发热,如用下法治疗,就会导致大便干硬。(151)

胃气本来就虚弱的人,用攻泄里热的方法去治疗,多会导致呃逆。(152)

阳衰阴盛,又见大便结硬的,泻下后多可导致泻下不消化的谷物和腹部胀满等证。(153)

太阴病所表现的主要证候是,腹中胀满呕吐,饮食不下,自行下利而且越来越重,腹中时有疼痛。如果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多会造成胸下痞结硬满。(154)

厥阴病所表现的证候是,消渴,自觉逆气上撞心胸,心中疼痛并伴灼热感,有饥饿感但无食欲,勉强进食就会出现呕吐蛔虫的现象。如果泻下,就会导致下利不止。(155)

少阴病,证见饮食入口后就呕吐,平时总感到心中蕴郁不舒而想呕吐,但又吐不出来,在开始得病的时候,还见到手足寒凉、脉弦迟等证的,这是胸中有实邪的表现,不可以泻下。(156)

伤寒病五六天,未见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弱无力,又见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泻下。这是因为阴血已伤,泻下就会导致死亡。(157)

伤寒病,见发热、头痛和微汗出,如果发汗,就会神志恍惚不能认人;如果用火薰烤,就会导致气喘,不能小便和心腹胀满;如果泻下,就会导致短气,小便困难,头痛和背部拘紧不柔和;如果加用温针,就会导致鼻衄。(158)

伤寒病,脉见寸关尺三部皆紧,证见恶寒和发热,有的还将会出现厥脉。所谓厥脉,是指脉搏初来时较大,然后逐渐变小,再来时又逐渐增大,这就是厥脉的特征。像这样的患者,证见恶寒,甚至出现微微汗出,咽喉疼痛,如果热象重的,还会出现两眼红赤,脉络增多,视物不明等。如果医生再用发汗的方法,就会导致咽喉溃烂损伤;如果反用泻下的方法,就会导致两目难睁,寒重的会出现大便含有不消化的谷物,热重的会出现大便脓血;如果采用火熏法,就会导致周身发黄;如果使用火熨法,就会导致咽喉干燥。假如小便畅利的,还可以救治;假如小便困难的,就属于危险的证候了。(159)

伤寒病,证见发热、口中喷热气、头痛眼目发黄、鼻衄不可遏止等症,如果贪于饮水的,多会出现呕吐;如果厌恶饮水的,多会伴见厥冷。如果用泻下的方法,就可能出现咽喉生疮,假如又伴见手足温热的,多会出现下重及大便脓血。对于头痛眼目发黄的患者,如果泻下,就会闭目难睁。对于贪于饮水的患者,如果泻下,多会厥脉,并见声音减弱、咽喉噎塞;如果发汗,就会寒战颤抖,阴阳皆虚。对于厌恶饮水的患者,如果泻下,就会里寒不想饮食,大便出不消化的谷物;如果发汗,就会口中溃烂,舌上出现白苔,烦躁不安。脉见数实,并伴见六七天不大便的,以后多会出现便血,如果发汗,就会出现小便自利。(160)

得病二三天时,脉象较弱,没有太阳证和柴胡汤证,而见烦躁、心下硬满等,到第四天时,虽然能进食,也只能用少量的小承气汤微微和下,使病症稍微得到缓解,到第六天,再给承气汤一升。如果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小便少的,纵使觉得大便硬而不能排出,这也只是大便初头坚硬,后段多属稀溏,没有完全燥结坚硬,用攻下的方法必然会使大便溏泻。等到小便畅利,大便才能坚硬,这时才可以攻下。(161)

脏结病,不见阳热证候,没有出现往来寒热,患者反而安静,舌苔水滑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162)

伤寒病,出现严重的呕吐,即使有阳明的证候,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163)

阳明病,只要出现潮热,即使大便轻度干硬的,也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大便不干硬的,就不可以用了。如果患者六七天不大便,怀疑已有燥屎内结,要测知是否确实有燥屎的方法是,给患者服用少量的小承气汤。汤药服下以后,如果腹中有矢气转动的,这就提示已有燥屎内结,才可以放心攻下。如果没有矢气转动的,这只是大便初头干硬,后段多会稀溏,就不可以攻下了。如用攻下的话,多会导致腹中胀满,不能进食,想要喝水,但是给他喝水以后还会发生呃逆。假使患者后来又重见发热,这大多可能是大便又转干硬,但程度不可能太重,用小承气汤调和一下也就行了。没有矢气转动的,千万不可以攻下。大承气汤。第一方。(164)

大黄 四两 厚朴 八两,炙 枳实 五枚,炙 芒硝 三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先煮二味至留取五升,下入大黄,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下入芒硝,再煮一二开。分两次服。出现下利就停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 四两,米酒洗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枳实 三枚,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伤寒或中风,医生反而误用了泻下的方法,致使患者一天下利达数十次,饮食不消化,腹中肠鸣、响声似雷,自觉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宁。医生见有心下痞满的症状,便认为是实邪尚未除尽,于是再用泻下的方法,致使患者心下痞满的症状更加严重。这并不是实热内结,只是因为胃中气虚,加上外来的邪气上逆,所以才造成了心下痞硬,这属于甘草泻心汤的适应证。第二方。(165)

甘草 四两,炙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半夏 半升,洗 黄连 一两

以上六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下利的病症,出现大脉的,是虚证,这是因为强力泻下的缘故。假设脉见浮革,又伴见肠鸣的,属于当归四逆汤的适应证。第三方。(166)

当归 三两 桂枝 三两,去皮 细辛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通草 二两 芍药 三两 大枣 二十五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半天内服完三次。

阳明病,满面通红,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攻下后多会导致发热。如果又出现周身发黄的,小便多会不畅利。(167)

阳明病,自觉心下部位硬满的,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攻下后,下利始终不止的,是死证;下利尚能停止的,可以痊愈。(168)

阳明病,患者见自汗出,如果再发汗,而且患者小便又自利的,这就会造成津液内耗,纵使大便干硬,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应当等到患者有便意的时候,适合用蜜煎方来导便和通便,另外如土瓜根和猪胆汁等者可以用来导便。第四方。(169)

食蜜 七合

以上一味,放入铜器中,用小火加热浓缩,应当一直浓缩到像饴糖的状态,并随时搅动,不要使它焦锅,等到可以成型时,两手相并搓成长梃,使它一头尖锐,粗细如手指,长二寸左右。应当趁热的时候迅速制作,冷后就会发硬而不便制作了。把它塞入肛门中,并用手迅速抱紧,等到要大便时就去掉它。怀疑这不是仲景的意思,经过试用,效果很好。

又可以用大个的猪胆囊一枚,挤出其中的胆汁,和入少量食用醋,然后灌入肠道内。有如吃一顿饭的工夫,就会大便出积存已久的粪便污垢,很有效果。

【相关知识】

伤寒本来人体阳气就偏弱,汗法、下法都会耗伤人体阳气,阳气一不足,气机就更加混乱了。肺气降于右,肺主百脉,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动气在右,肺气不能降,又加上用下法耗伤津液,肺气被阻滞不能正常地通调水道,故出现津亏和津行不畅,会出现咽干鼻燥、头目失养则头晕眩、心神失养则心悸。肝气升于左,肝主四肢,主筋,肝脉行于两胁及小腹,动气在左,又用下法,肝气不畅,则腹部拘急、四肢麻木震颤。动气在上,气机不得下,用下法后,阳气及津液随之下行,造成机体气阴两虚,故有虚热汗出。动气在下,气机不能升,再用下法,则气机愈加不能上行,瘀滞于下焦,故出现腹胀、水谷下行、心下痞满等症状。

【原文】

合四法,方六首。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124)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125)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126)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127)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128)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129)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齐握热。(130)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131)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则为欬,欬则吐涎,下之则欬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亦云消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132)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抟,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鞕,小便则尿血也。(133)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134)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一云黑)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135)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136)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137)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138)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139)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也。(140)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141)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先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142)

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143)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144)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不可下。(145)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146)

病欲吐者,不可下。(147)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148)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149)

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150)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151)

本虚,攻其热必哕。(152)

无阳阴强,大便鞕者,下之必清谷腹满。(15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鞕。(154)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155)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156)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157)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158)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159)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160)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至四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虽不大便,但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161)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62)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163)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苦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宜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大承气汤。方一。(164)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下大黄,煮取二升,去滓,下芒硝,再煮一二沸。分二服,利则止后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方二。(165)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有人参,见第四卷中。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三。(166)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芍药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半日三服。

阳明病,身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167)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168)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方四。(169)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