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方法的医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立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医学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白话文】

从大的治疗法则来说,在春夏二季适宜使用发汗的方法。(33)

凡是使用汗法,要使全身和手脚都出周遍,而且应当是微微汗出,并持续一个时辰左右为最好,不可使汗出像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如果病症不能解除,应当再次发汗。汗出太多的,多会伤阳气,阳虚后就不能再发汗了。(34)

凡是服汤药发汗,汗出病解就应当停服,不必服完全剂药。(35)

凡是说可以发汗,没有汤药的,丸剂、散剂也可以用,要以汗出病解为目的,但都不如汤剂可以随证变化,效果良验。(36)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脉象浮弱的,应当用汗法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第一方。(37)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喝热稀粥,调养方法如前。

脉象见浮数的,可以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方。用第一方。一法用麻黄汤。(38)

阳明病,脉见迟象,证见出汗多,轻微怕冷的,这是表证还没有解除,可以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三。(39)

患者的脉浮而大,询问病情,只是说大便干硬罢了。假如采用通利大便的治法,这就是大的错误。大便干硬虽然是实证的特征,但仍可以通过发汗而得到解除。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脉见浮象,所以就应当用汗法来治疗。(40)

伤寒病,患者的脉不见弦紧而见弱象,出现弱脉的,多会并见口渴,本证如用火法治疗,多会发生谵语。脉弱的又兼见发热脉浮等证,治疗时应当使患者汗出,就会痊愈了。(41)

患者苦于发热,发汗以后病症就可以解除。又有在下午三时至五时前后出现发潮热的,就像疟疾一样,发有定时,这就属于阳明病了。脉见浮虚的,应当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四。(42)

患者经常自汗出的,这是荣气尚调和,在里的荣气虽然调和,但在外的卫气却不协和,由于卫气不能和荣气相协和的缘故,才导致了经常自汗出。因为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再用发汗的方法,使荣卫谐和,病症就可以痊愈。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五。(43)

患者脏腑没有疾病,只是常常出现发热,自汗出,并且经久不愈的,这是卫气不调和的缘故。在发热自汗出发作之前用发汗的方法,病症就可以痊愈。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六。(44)

脉象浮紧,浮主风邪袭表,紧主寒邪外束,风邪易伤卫气,寒邪易伤荣气,荣气和卫气都受病,就会出现骨节剧烈疼痛,治疗时可以发汗,适合用麻黄汤。第七方。(45)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 甘草 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温服八合,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须要喝粥,其余调养和护理的方法等和服桂枝汤的要求相同。

【相关知识】

里证不可发汗,因为汗法是用于解表的。虽然患者表现出来的是表证,但是尺脉表现为迟脉的,也不能发汗,因为迟代表营血亏虚,津血同源,不能发汗重伤营血。

太阳病,外邪没有解除,邪热下结于膀胱,患者出现了发狂的症状。如果能自行出现下血的,下血后证候就会痊愈。患者表证不解的,还不能攻里,应当先解除表证,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八方。(46)

太阳病,使用下法以后出现轻微气喘的,是表邪没有解除的缘故,适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九方。(47)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砌片 甘草 二两,炙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伤寒证,脉象浮紧,没有及时发汗,因此出现了衄血的,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十方。用前第十七方。(48)

阳明病,脉见浮象,证见无汗和气喘的,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可以痊愈,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十一方。用前第七方。(49)

太阴病,表现为浮脉,可以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二方。用前第一方。(50)

太阳病,出现浮紧脉,证见无汗、发热、身体疼痛,八九天不见好转,表证仍然存在,应当再发汗,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服药后病情稍有减轻,但患者却心中发烦,闭目怕光,严重的多会出现衄血,衄血后病症就会得到解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风寒闭郁阳气较为严重的缘故。第十三方。用前第七方。(51)

脉见浮象的,代表病邪在体表,可以发汗,属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十四。(52)

伤寒病,证见六七天不大便,又见头痛发热的,用承气汤。患者小便清白的(一说大便清),可知病邪不在里,而仍然在表,应当发汗,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如果头痛的,多会出现鼻衄。第十五方。用前第一方。(53)

下利的病症,兼见腹中胀满,身体疼痛的,应当先温里,然后再解表。温里适合用四逆汤,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第十六方。用前第一方。(54)

【相关知识】

发汗的原则。一般情况,春夏适宜用汗法,因为春夏自然界阳气充足,人体阳气旺盛,病邪容易从表而解。秋冬季节天气较寒冷,人体本来汗出不多,顺应自然的规律,应该保护阳气,补养阴液,所以不能随意开汗府。发汗的时候,应该让汗慢慢出来,周身有潮湿的感觉即可,不能汗出淋漓不断,否则必然伤人体阳气,导致卫阳亏虚,出现怕冷、自汗等问题。

四逆汤方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下利以后,仍有身体疼痛,大便已恢复正常的,应当急切治表证,适合用桂枝汤发汗。第十七方。用前第一方。(55)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八方。用前第一方。(56)

太阳中风证,脉轻取即见浮象,主卫阳浮盛于外;沉取而见软弱无力,主荣阴虚损于内。卫阳浮盛的,自然会出现发热;荣阴内弱的,会出现自汗出。于是出现了瑟瑟恶风,翕翕身发热,又见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等症状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九方。用前第一方。(57)

【相关知识】

可以发汗的一般都是表证未解,表证的特征性表现为恶寒发热,再加上脉浮,表示外感表邪还在,应该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来发汗。

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的,这是荣弱卫强,所以才导致了汗出。要想解除风邪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十方。用前第一方。(58)

太阳病,用了下法以后,如果太阳经的正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一方。用前第一方。(59)

太阳病,第一次服下桂枝汤以后,反而出现烦热不能解除的,先针刺风池穴和风府穴,然后再给患者服用桂枝汤,就会痊愈。第二十二方。用前第一方。(60)

用烧针的疗法使患者发汗,针刺的部位被寒邪所伤,出现红肿硬块的,多会发生奔豚证。奔豚证的主要表现是,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撞心胸。治疗时应在每个红肿硬块上各灸一壮,并给桂枝加桂汤。第二十三方。用前第一方。(61)

桂枝 五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切片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重桂枝的用量满五两,之所以加重桂枝的用量,是因为它能泄奔豚气。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柔和,反而又见汗出、恶风等症状的,适合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第二十四方。(62)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三两 桂枝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麻黄、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需要喝稀粥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其余调养方法,依照服桂枝汤所要求的方法。详见第二卷中。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柔和,并见无汗恶风等证的,属于葛根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五方。用第二十四方。(63)

【相关知识】

太阳中风表实兼太阳经枢机不利之葛根汤证。太阳病,无汗而怕冷,为太阳表实证,宜用汗法,麻黄汤来发汗解表。项背部为太阳膀胱经的走行所过,太阳经枢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致筋脉失养,故有项背强急发紧之证,应用葛根来生津疏筋,滋润筋脉。

太阳与阳明合病,多会出现自发的下利,但不出现呕吐的,属于葛根汤的适应证。第二十六方。用前方。一说用后面第二十八方。(64)

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出现下利,只是出现呕吐的,适合用葛根加半夏汤。第二十七方。(65)

葛根 四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桂枝 去皮,二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麻黄 三两,去节 生姜 三两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葛根、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

【相关知识】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太阳伤寒的表现,此外又出现了烦躁,烦躁为内有郁热,热邪扰乱心神则烦躁不安,这种外有寒内有热很像点燃的灯笼,故称为“灯笼病”,治法上应该清热除烦解表,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中加入石膏、生姜、大枣,麻黄汤发汗解表以除表邪郁闭,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大枣固护胃气,共同治疗“灯笼病”,大青龙汤的发汗也要注意不要发汗过度,服药后盖被子发汗,微微汗出最好。

太阳病,桂枝汤证,医生反而使用了下法,于是就出现了下利不止,脉见急促等症状,是表邪尚未解除的表现,又兼气喘和汗出的,适合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第二十八方。(66)

葛根 八两 黄连 三两 黄芩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见风怕冷,无汗和气喘等症状的,属麻黄汤证。第二十九方。用前面第七方。(67)

太阳和阳明合病,出现气喘和胸闷的,不应该泻下,而是属麻黄汤的适应证。第三十方。用前面第七方。(6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又见烦躁不安等症状,应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的,就不能服,服后就会出现四肢厥冷,筋肉跳动,这就是错误的治疗。大青龙汤。第三十一方。(69)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如鸡蛋大,打碎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九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微微发汗。汗出太多的,用炒热的白米粉敷在身体上来止汗。服一次药已出汗的,就不要再服。假如再服,汗出太多的,会造成亡阳,于是正气虚衰,就会出现恶风、烦躁不安、不得闭目静息等症状。

阳明中风证,脉见弦浮而大,证见短气,全腹都胀满,胁下和心胸疼痛,即使持久按压满痛的部位,气机仍然不能畅通,鼻腔干燥,身上不出汗,喜好躺卧,周身和两眼都发黄,小便困难,身发潮热,时时呃逆,耳朵前后肿胀等。用针刺治疗以后,症状稍有缓解,外证尚未解除,过了十天,如果脉象仍浮的,用小柴胡汤。只见浮脉,而未见其他里证的,给麻黄汤。如果出现小便不利,腹中胀满等证,又出现了呃逆的,是不治之症。第三十二方。(70)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八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已过了十天,脉象浮细,又喜欢静卧的,代表外邪已经解除了。假如出现胸闷胁痛的,用小柴胡汤。只见脉浮的,给麻黄汤。第三十三方。并用前方。(71)

伤寒病,脉见浮缓,身体不疼痛只是感到沉重,而且偶有减轻的时候,没有少阴证候出现的,可以用大青龙汤来发汗。第三十四方。用前第三十一方。(72)

伤寒病,表证未解除,心下又有水气,于是出现了干呕发热和咳嗽等症状,或者伴有口渴,或者伴有下利,或者伴有胸膈噎塞,或者伴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者伴有气喘的,适合使用小青龙汤。第三十五方。(73)

【相关知识】

太阳伤寒表邪未解,内有水饮,水饮阻于肺则咳喘,阻于胃则干呕而渴,水饮留于肠中则下利,阻滞膀胱则小便不利,此外还有许多或然证。治疗应该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利水逐饮。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以发汗解表,生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化痰逐饮、调理肺气,解表逐饮两相宜,临床治疗哮喘、咳嗽、慢支等效果较好。

麻黄 二两,去节 芍药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细辛 二两 五味子 半升 半夏 半升,洗 干姜 三两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如果见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如果见轻度下利,去麻黄,加像一个鸡蛋大小的芜花,并炒成赤红色;如果见胸膈噎塞的,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如果见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的,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见气喘的,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皮尖。况且荛花不能治下利,麻黄主治气喘,现今这里却说的相反,怀疑这不是仲景的原意。

伤寒病又兼心下有水气,证见咳和轻度气喘,发热口不渴,属于小青龙汤的适应证。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这是寒饮已经去除,病症将解的表现。第三十六方。用前方。(74)

中风或伤寒五六天以后,证见发热怕冷交替发作,胸胁胀满,心中不爽,不思饮食,心烦常想呕吐。或者伴见胸中烦闷,但未见呕吐;或者伴见口渴;或者伴见腹中疼痛;或者伴见胁下痞塞硬满;或者伴见心下悸动,小便不利;或者不见口渴而伴见身体轻度发热;或者伴见咳嗽的,属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第三十七方。用前面第三十二方。(75)

伤寒病四五天,出现身体发热,恶风,颈项拘紧不柔和,胁下胀满,手足温热和口渴等证的,属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第三十八方。用前面第三十二方。(76)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发热,轻微怕冷,四肢关节剧烈疼痛,轻微呕吐,心下有支撑结滞感等症状,表证还没有解除的,应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第三十九方。(77)

柴胡 四两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桂枝 一两半,去皮 生姜 一两半,切片 半夏 二合半,洗 芍药 一两半 大枣 六枚,掰开 甘草 一两,炙

以上九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旧本原为,人参汤制作如桂枝汤的方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又如柴胡汤的方法,现今用人参汤仅作半剂。

少阴病,得病二三天时,可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微发汗。因为在二三天时还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少阴里证,所以可以用轻微发汗的方法。第四十方。(78)

麻黄 二两,去根节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一枚,炮后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七升水,先煮麻黄一两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一天服三次。

脉见浮象,小便不利,轻度发热,口渴,饮水不解渴的,给五苓散,利小便兼以发汗。第四十一方。(79)

猪苓 十八铢,去皮 茯苓 十八铢 白术 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桂枝 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捣为散剂。用白米汤和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多喝热水,汗出以后病就可以痊愈。

【原文】

合四十一法,方一十四首。

大法,春夏宜发汗。(33)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34)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35)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36)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一。(37)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啜粥,将息如初法。

脉浮而数者,可以汗,属桂枝汤证。二。用前第一方。一法用麻黄汤。(38)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证。三。用前第一方。(39)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但言便鞕耳。设利者,为大逆。鞕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40)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41)

病人烦热,汗出即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四。用前第一方。(42)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五。用前第一方。(4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六。用前第一方。(44)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方七。(4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将息。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八。用前第一方。(46)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九。(47)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属麻黄汤证。十。用前第七方。(48)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属麻黄汤证。十一。用前第七方。(49)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十二。用前第一方。(50)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十三。用前第七方。(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属麻黄汤证。十四。用前第七方。一法用桂枝汤。(52)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续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证。十五。用前第一方。(53)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十六。用前第一方。(54)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十七。用前第一方。(5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属桂枝汤证。十八。用前第一方。(56)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属桂枝汤证。十九。用前第一方。(5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二十。用前第一方。(58)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证。二十一。用前第一方。(59)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二十二。用前第一方。(60)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方二十三。(61)

桂枝五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太阳病,项背强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方二十四。(62)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助药力,余将息依桂枝法。注见第二卷中。

太阳病,项背强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无汗恶风者,属葛根汤证。二十五。用前第二十四方。(63)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二十六。用前方。一云用后第二十八方。(64)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宜葛根加半夏汤。方二十七。(65)

葛根四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去皮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三两,去节 生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二十八。促作纵。(66)

葛根八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属麻黄汤证。二十九。用前第。七方。(67)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属麻黄汤证。三十。用前第七方。(6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三十一。(69)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勿更服。若复服,汗出多者,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用前第七方。不溺,腹满加哕者,不治。三十二。(70)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而细,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三十三。并用前方。(71)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三十四。用前第三十一方。(72)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宜小青龙汤。方三十五。(73)

麻黄二两,去节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注见第三卷中。)

伤寒,心下有水气,欬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属小青龙汤证。三十六。用前方。(74)

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属小柴胡汤证。三十七。用前第三十二方。(75)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属小柴胡汤证。三十八。用前第三十二方。(76)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三十九。(77)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生姜一两半,切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甘草一两,炙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如柴胡法,今著人参作半剂。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四十。(78)

麻黄二两,去根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四十一。(79)

猪苓十八铢,去皮 茯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