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方法的医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立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医学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白话文】

厥阴病所表现的证候特点是,口渴,饮不解渴,得水则消,自觉逆气上冲心胸,心中疼痛并伴灼热感,有饥饿感但无食欲,勉强进食就会出现呕吐蛔虫的现象。如果泻下,就会导致下利不止。(326)

厥阴中风证,脉象微浮是将要痊愈的表现,脉不浮是尚未痊愈的表现。(327)

厥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从凌晨一时到清晨七时。(328)

厥阴病,口渴想喝水的,慢慢给他少量的水喝就会痊愈。(329)

凡是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泻下,对素来体虚的人也是这样。(330)

伤寒病,先有厥冷,后出现发热的,原有的下利多会自行停止,如果再出现厥冷,就又会发生下利。(331)

伤寒病,起初发热六天,随后厥冷反而长达九天,并伴见下利。凡是厥冷和下利并见的,应当不能进食,现今反而能进食的,恐怕会是除中证。(一说消中。)尝试给患者吃面条一类食品,如果进食后不出现突然发热的,可知患者胃气尚在,多会痊愈。怕的是食后出现突然发热,随后发热又突然消退。后天再去诊察,如果患者的发热尚持续存在的,就寄希望于第二天的半夜可以痊愈。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原本发热六天,厥冷反而持续了九天,又发热三天,加上前六天也是九天,与厥冷的天数相当,因此就寄希望在第二天的半夜痊愈。如果再过三天以后去诊察,出现脉数,发热不退的,这是热气有余,多会发生痈疮脓疡一类变证。(332)

伤寒病,脉见迟象已六七天,医生反而用黄芩汤来清热。脉迟本来主寒邪盛,现在反而用黄芩汤,就会造成腹中寒冷,应当不能进食。如果反而能食,这就叫除中证,多会死亡。(333)

伤寒病,先出现厥冷,后出现发热,原有的下利多会自行停止。如果反而出现了汗出和咽中疼痛的,这就形成了喉痹。如果发热,没有汗,原有的下利也会自行停止。如果下利不停止,多会出现大便脓血。出现大便脓血的,就不会形成喉痹。(334)

伤寒病从第一二天到第四五天,出现四肢厥冷的,多伴见发热。原先就有发热的,随后就会出现厥冷,厥冷严重的,热邪也严重;厥冷轻微的,热邪也轻微。这种厥冷的证候,应当泻下,如果反而发汗的,多会导致口腔糜烂红赤的损害。(335)

伤寒病,厥冷五天,发热也是五天。假如第六天应当再出现厥冷,如果并没有出现厥冷的,病症就会自行痊愈。因为厥冷终究没有超过五天,而发热却达到了五天,所以知道可以自行痊愈。(336)

凡是出现厥冷的,都是因为阴气与阳气不能相互顺接而造成的。厥,就是手足逆冷的意思。(337)

伤寒病,脉象微弱,四肢厥冷,到第七八天的时候出现肌肤发凉,患者躁动几乎没有片刻安宁的,这就是脏厥证,而不是蛔厥。蛔厥证,患者应当有吐蛔虫的病史。假如患者安静,但又时常出现心烦的,这是内脏有寒的表现。内脏有寒,于是蛔虫向上窜至膈部,因此就导致了心烦,过了一会儿,心烦又停止,等到进食的时候,随即发生了呕吐,并又出现了心烦的,这是因为蛔虫闻到了食物的香味并开始骚动所造成的,患者应当有经常自行吐蛔虫的病史。属于蛔厥证的,应当用乌梅丸来治疗。乌梅丸又可以主治日久不愈的下利。第一方。(338)

乌梅 三百枚 细辛 六两 干姜 十两 黄连 十六两 当归 四两 附子 六两,炮后去皮 蜀椒 四两,微炒至出汗 桂枝 去皮,六两 人参 六两 黄柏 六两

以上十味,分别捣细过筛,共同研匀,用米醋把乌梅浸泡一夜,去掉其中的核,放到五斗米的下面,上火蒸到米饭熟后,共同捣成泥状,和药粉混合搅拌均匀,再放入石臼中,加入蜂蜜,杵捣两千次,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在饭前用水送服十丸,每天服三次。渐渐加到每次服用二十丸。禁止吃生冷滑油食品和香味浓烈的食品等。

伤寒病,热象不重,厥冷也较轻微,证见手指末梢发凉,情绪静默,没有食欲,烦躁不宁。几天以后,出现小便畅利,颜色清白的,这是热邪已经解除的表现,如果食欲也有增进,这个病就会痊愈。假如证见厥冷和呕吐,又伴见胸胁烦闷的,以后多会发生便血。(339)

患者手足厥冷,主诉中又没有结胸的证候,并且伴见小腹胀满、按压时疼痛的,这是寒冷邪气凝结在膀胱关元的缘故。(340)

伤寒病,发热四天。厥冷反而只有三天,又发热四天,厥冷日数少而发热日数多的,病症就应当痊愈。从第四天到第七天,如果发热不退的,多会便脓血。(341)

伤寒病,厥冷四天,发热反而只有三天,又厥冷五天,这是病情在继续发展的表现。寒象多而热象少,提示了阳气的衰退,所以说是病情在继续发展。(342)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了脉象微弱,手足厥冷,烦躁不安等症状,可以灸厥阴经的穴位,灸后如果厥逆不能恢复的,是死证。(343)

伤寒病,证见发热,下利,厥逆和躁动不安而不能平卧的,是死证。(344)

伤寒病,发热伴见下利严重,四肢厥冷不休止的,是死证。(345)

伤寒病六七天没有下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和下利,患者又汗出不止的,是死证。这是因为阴气尚在,阳气已亡的缘故。(346)

伤寒病五六天,没见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弱无力,又见四肢厥冷的,不可以泻下。这是因为阴血已伤,泻下就会导致死亡。(347)

发热和四肢厥冷已经七天,又出现了下利的,是难治的证候。(348)

伤寒病,脉来急促、手足厥逆的,可以用灸法治疗。(349)

伤寒病,出现滑脉和手足厥冷的,是里有热的缘故,应当用白虎汤治疗。第二方。(350)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打碎,薄布包裹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六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时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手足发凉,脉细至极,似乎都摸不到的,应当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第三方。(351)

当归 三两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细辛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通草 二两 大枣 二十五枚,掰开,另有一法用十二枚

以上七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如果患者本来患有里寒证的,适合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第四方。(352)

当归 三两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通草 二两 桂枝 三两,去皮 细辛 三两 生姜 半斤,切片 吴茱萸 二升 大枣 二十五枚,掰开

以上九味,用六升水,再和入六升清纯的陈米酒,煮至留取五升,去掉药渣。分五次温服。

患者大汗出,发热不退,腹中拘挛急迫,四肢疼痛,又伴见下利,四肢厥逆和恶寒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第五方。(353)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如果是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患者证见大汗淋漓,或严重下利,并伴见四肢厥冷的,应当用四逆汤治疗。第六方。用前面第五方。(354)

患者出现手足厥冷,脉突然变紧的,这是邪气结滞在胸中的缘故,还会伴见心下满闷和心烦,虽有饥饿感但又不能进食等症状。病邪在胸中,应当用吐法治疗,适合用瓜蒂散。第七方。(355)

瓜蒂 赤小豆

以上二味,各等份,分别捣细过筛,一同放入石臼中再混合研匀,另外取香豉一合,用七合热水把它煮成稀烂的粥一样,去掉药渣,取药汤并和入药散一钱匕。趁温一次服下。服药后不出现呕吐的,可以渐渐增加药量,到出现畅快的呕吐后就停止继续用药。凡是有失血病史和身体虚弱的患者,不可以给他服用瓜蒂散。

伤寒病,证见手足厥冷和心下悸动的,应首先治疗水饮,适合服用茯苓甘草汤,然后再去治疗手足厥冷。如果不这样做,水邪浸入胃肠,就多会导致下利。茯苓甘草汤。第八方。(356)

茯苓 二两 甘草 一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桂枝 二两,去皮

以上四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伤寒病六七天,经过大泻下以后,脉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发冷,下部的脉摸不到,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停止的,这是难治的证候,应当用麻黄升麻汤。第九方。(357)

麻黄 二两半,去节 升麻 一两一分 当归 一两一分 知母 十八铢 黄芩 十八铢 葳蕤 十八铢,一方作菖蒲 芍药 六铢 天门冬 六铢,去心 桂枝 六铢,去皮 茯苓 六铢 甘草 六铢,炙 石膏 六铢,打碎,薄布包裹 白术 六铢 干姜 六铢

以上十四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一两开,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相隔如做熟三斗米饭的时间,使三次药都服完。汗出以后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病已四五天,证见腹中疼痛,如果又出现了腹中气机转动而且一直下趋于少腹部的,这是将要出现自行下利的先兆。(358)

伤寒病,本来是个寒性下利的证候,医生反而用了涌吐和泻下的方法治疗,使寒邪阻格,造成了呕吐、下利更加严重的局面,如果是饮食入口随即就呕吐的,应当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第十方。(359)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各三两

以上四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下利的病症,出现了轻微发热和口渴,脉象微弱的,是病症将要自行痊愈。(360)

下利的病症,脉象疾数,患者出现轻微发热和出汗的,是病症将要自行痊愈。假如脉又出现了紧象,这就是病症还没有解除。(361)

下利的病症,伴见手足厥冷,摸不到脉搏,使用温灸以后,手足仍不能转温,脉搏没有恢复,反而又出现了微喘的,是死证。少阴经的太溪脉弱于阳明经的趺阳脉的,是顺证。(362)

下利的病症,寸脉反而出现了浮数脉,尺脉却独见涩滞的,多会出现大便脓血。(363)

下利,泻下不消化的谷物,不可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去治疗;如果发汗,汗出以后多会导致腹中胀满。(364)

下利的病症,脉见沉弦的,会有大便后重的感觉;脉大的,主下利不会休止;脉微弱又兼数象的,主下利将要自行停止,虽然有发热,也不会死亡。(365)

下利的病症,脉见沉而迟,患者面部稍稍发红,身体轻微发热,下利,泻下不消化的谷物的,多会出现头目昏蒙,随后就会汗出而使病症得到解除,患者也多会出现轻度的手足厥冷。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患者浮阳外越,而下部又有虚寒的缘故。(366)

下利的病症,脉见数象,证见口渴的,将会自行痊愈。假如不能痊愈,多会出现大便脓血,这是因为邪热有余的缘故。(367)

下利以后,脉搏微弱至极,似乎摸不到,手足厥冷等,如果整整二十四小时后,脉搏能恢复,手足可以转温,就可以生还。如果脉搏不能恢复的,就属死证了。(368)

伤寒病,证见下利,一天达十多次,脉象反而是实脉的,是死证。(369)

证见下利,泻下不消化的谷物,里有寒外有热,又见汗出和四肢厥冷的,应当用通脉四逆汤治疗。第十一方。(370)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大个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干姜 三两,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四两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患者的脉搏随后就可以恢复的,病症就将痊愈了。

热性下利,伴见大便后重的,应当用白头翁汤治疗。第十二方。(371)

白头翁 二两 黄柏 三两 黄连 三两 秦皮 三两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半,去掉药渣。温服一升,如果不愈,再服一升。

【相关知识】

厥阴病的本质,有主张两阴交尽的,有主张热的,我们认为厥阴病为阴尽阳生,阳气来复,复气不及则寒,复气太过则热,或为寒热错杂。

下利的病症,兼见腹中胀满,身体疼痛的,应当先温里然后再解表。温里适合用四逆汤,解表适合用桂枝汤。第十三方。(372)

桂枝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片刻后再喝热稀粥一升,用来协助方药力气的发挥。

下利的病症,患者想要喝水的,是因为有热的缘故,应当用白头翁汤治疗。第十四方。用前第五方。(373)

下利的病症,患者同时伴有谵语的,是有燥屎的缘故,适合用小承气汤治疗。第十五方。(374)

大黄 四两,米酒洗 枳实 三枚,炙 厚朴 二两,去皮,炙

以上三味,用四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作二次服。第一次服药以后如果谵语停止,或者药后即解大便的,就停止服后面的药。如果不是这样,就可以把药服完。

下利以后又出现了心烦,按压心下感觉柔软,这是虚烦证,适合用栀子豉汤,第十六方。(375)

肥栀子 十四个,掰开 香豉 四合,薄布包裹

以上二味,用四升水,先煮栀子,煮至留取二升半时,加入香豉,再煮至留取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服。服一次药出现呕吐的,就停服后面的药。

患者经常呕吐,如果是因为体内有痈脓引起呕吐的,就不可以直接去制止呕吐,等到脓排除干净以后,呕吐也就会自然痊愈。(376)

呕吐的病症,脉象较弱,小便反而通利,身体有轻微发热,又出现了手足厥冷的,就比较难治,应当用四逆汤治疗。第十七方。用前第五方。(377)

证见干呕,口吐涎沫和头部疼痛的,应当用吴茱萸汤治疗。第十八方。(378)

吴茱萸 一升,用汤水洗七遍 人参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生姜 六两,切片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呕吐兼有发热的,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第十九方。(379)

柴胡 八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以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伤寒病,经过大吐、大下以后,正气极其虚弱,再大力发汗,患者表气仍有郁遏,又给患者饮大量的水,试图用这一方法再度发汗,因而就导致了呃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的缘故。(380)

伤寒病,出现呃逆和腹部胀满的,应当进一步观察患者的大、小便情况,了解是小便不利或是大便不通,使它通利后,病症就可以痊愈。(381)

【原文】

厥利呕哕附,合一十九法,方一十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331)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一云消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令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334)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335)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一。(338)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微厥,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339)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340)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逆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43)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346)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348)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促一作纵。(349)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方二。(350)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三。(351)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四。(352)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方五。(353)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六。用前第五方。(354)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方七。(355)

瓜蒂 赤小豆

上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内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匕。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方八。(356)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九。(357)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358)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方十。(359)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360)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一云设脉浮复紧。(361)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362)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363)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364)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365)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366)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367)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睟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368)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369)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十一。(370)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方十二。(371)

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十三。四逆汤,用前第五方。(372)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十四。用前第十二方。(373)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方十五。(374)

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去皮,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二服,初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方十六。(375)

肥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一服得吐,止后服。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376)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十七。用前第五方。(377)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十八。(378)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六两,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方十九。(379)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380)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381)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型世言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