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方法的医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立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医学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白话文】

太阳经受邪所表现出来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痛、颈项拘紧不柔和,而且必定出现恶寒。(1)

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名叫中风证。(2)

太阳病,或者已经出现发热,或者尚未出现发热,但必定恶寒,又出现身体疼痛,呕吐上逆,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的,名叫伤寒证。(3)

外感病的第一天,太阳经感受了邪气,如果脉象平静没有数急之象,是邪气不传其他经的表现;如果很想呕吐,并且心烦体躁,脉象数急的,是邪气要传其他经的表现。(4)

外感病的第二三天,没有出现阳明或少阳经的证候的,是邪气不传其他经的表现。(5)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是温病。如果在使用汗法,待汗出以后,身体灼热不减退的,名叫风温。风温这种病,寸关尺三部脉都浮,出现自汗出、身体沉重、困倦嗜睡、鼻部气息出入时有鼾声、言语困难等症状。如果误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则会出现小便量少、两眼呆滞直视、尿失禁。如果误用火攻的方法治疗的,证候轻的会出现皮肤发黄,症候重的就会像惊证、痫证一样,出现时时抽搐,皮肤色泽苍黄晦暗,就像被烟火熏过一样 。一次误治,患者还可能延续时日,一而再、再而三地误治,只会促进患者的死亡。(6)

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并见的,是发于阳;表现为不发热而只恶寒的,是发于阴。发于阳的病症,七天可以痊愈;发于阴的病症,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为阳数,六为阴数的缘故。(7)

太阳病,头痛到第七天以后能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在太阳本经致病的过程已经结束的缘故。如果邪气有再传其他经的趋势,针刺足阳明经的穴位,就会使邪气不能传经而病症能够痊愈。(8)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从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之间。(9)

容易患太阳中风证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还会感到不爽快,到第十二天才会痊愈。(10)

患者身体非常热,反而想多穿衣服的,是表有热、里有寒所致;身体冷得厉害,反而不想多穿衣服的,是假寒在体表,真热在内里。(11)

太阳中风证,脉轻取可见浮象,主卫阳浮越于外;脉沉取而见弛缓无力,主营阴虚损于内。卫阳浮盛,自然会出现发热;荣阴内弱,自然出现汗出。患者出现了恶风恶寒,身体发热,又见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等证的,应当用桂枝汤治疗。第一方。(12)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捣碎其中三味,用七升水,小火煮至剩下三升,去掉药渣。等到冷热合适的时候,一次服一升 。服药后片刻,接着喝一升多热稀粥,用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再让患者盖棉被保暖两个小时左右,使全身微微汗出效果最佳,绝不可以使汗出像流水一样淋漓不断,那样病症必定不会解除。如果服一次药以后,汗出病症痊愈的患者,应当停服后面的药,不一定要把一剂药都服完。如果不汗出,患者要再依照前面所说的方法接着服药,还是不汗出,下次就要缩短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在半天之内,让患者把三服药都服完。如果病重的,应当昼夜连续给药,并随时观察。服完一剂药后,病症还在的,再开一剂药,让患者接着服用。如果仍然不出汗,就一直服到两三剂。禁止食用生冷、黏滑、肉、面、香辛料、酒类、奶制品、气味不良和有特异气味的食物等。

太阳病,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怕风,应当用桂枝汤治疗。第二方。用前第一方。(13)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柔和反而又见汗出、恶风等症状的,应当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第三方。(14)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芍药 二两 生姜 三两,切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桂枝 二两,去皮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先煮麻黄、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漂浮的泡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趁温热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微发汗,不需要喝热稀粥,其余调养护理方法和饮食禁忌等与服桂枝汤的要求相同。

太阳病,泻下以后,如果太阳经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用方法同前。如果太阳经气已经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就不能再用桂枝汤了。第四。(15)

太阳病已三天,已经用过汗法,或者用过吐法,或者用过下法,或者用过温针法,病症仍然不解除的,这就属于坏病,桂枝汤不能再用了。应当审察现有的脉象、证候,了解既往的误治病史及病邪现犯何处,然后随证处治。桂枝汤本来是一个具有解肌祛风作用的方子,如果患者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就不可以给他服用了。要常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第五方。(16)

如果是喜欢饮酒的人得了桂枝证,就不可以给他服用桂枝汤,服了就会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不喜欢甘热性味的缘故。(17)

素有喘病的人,患了太阳中风证以后,用桂枝汤治疗时加入厚朴、杏仁更佳。第六方。(18)

凡是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吐脓血。(19)

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出现了漏汗淋漓不止的情况,患者还有恶风、小便难出、四肢轻度拘急、屈伸不灵活等症状的,应当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第七方。(20)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附子 一枚,炮后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六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入附子。调养护理方法如前。

太阳病,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后,患者出现脉来急促、胸中满闷,应当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第八方。(21)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芍药。调养护理的方法如前。

如果桂枝证兼见轻微恶寒的 ,应当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第九方。(22)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附子 一枚,炮后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芍药加入附子。调养护理的方法如前。

太阳病,患病已经八九天,像患了疟疾那样,发热恶寒交替发作而有定时,发热较重,恶寒较轻而且一天发作两三次,患者不呕吐,大便尚正常。如果脉来较前略微和缓的,是病症将要解除的表现;如果脉微并出现恶寒较重的,是内外阳气皆虚,不可以再用发汗、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发热并潮红的,是邪气尚没有解除。患者不能出一点小汗,身体必然会感到瘙痒,适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第十方。(23)

桂枝 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生姜 切片 甘草 炙 麻黄 各一两,去节 大枣 四枚,掰开 杏仁 二十四枚,汤水浸泡,去掉皮尖及两瓣未分开的

以上七味,用五升水,先煮麻黄,煮沸一两次后,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原为,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并到一起为六合,一次服下。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相关知识】

本篇条文围绕什么是太阳病,太阳病的分类,太阳病的治法,桂枝汤的应用等展开论述。研究《伤寒论》的著名学者方有执、程郊倩以及后世注家都把第一条列为太阳病提纲证,这是描述太阳病的最简洁的论述。由于太阳主一身之表,故凡感受风寒外邪,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的都可以称为太阳病。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和温病三类。

太阳病,开始服用桂枝汤以后,反而出现烦躁不能解除的,先针刺风池穴和风府穴,然后再给桂枝汤,就会痊愈。第十一方。用前第一方。(24)

服用桂枝汤以后,出了大汗,还见脉象洪大的患者,可继续给桂枝汤,方法同前。如果恶寒发热交替发作,形似疟疾,一天发作两次的患者,汗出以后邪气定会解除,适合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第十二。(25)

桂枝 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 一两六铢 麻黄 十六铢,去节 生姜 一两六铢,切片 杏仁 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 一两二铢,炙 大枣 五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五升水,先煮沸麻黄一两次之后,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两次。旧本原为,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并为二升,分两次服,现今合并为一张方。调养护理的方法如前。臣亿等校按,《伤寒论》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伤寒论》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按宋代当时的计量折算,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桂枝、芍药、生姜各取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取二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取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取十六个。如此折算将两方合为一方,即共取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按此剂量相合即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用桂枝汤,大汗出以后,出现严重的心烦口渴而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第十三方。(26)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打碎,薄布包裹 甘草 炙,二两 粳米 六合 人参 三两

以上五味,用一斗水,煮到粳米熟透时药液就成了,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出现发热恶寒,发热较重,恶寒较轻的,适合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脉象微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就不可以再发汗了,第十四方。(27)

桂枝 去皮 芍药、麻黄、甘草 各十八铢,炙 大枣 四枚,掰开 生姜 一两三铢,切片 石膏 二十四铢,打碎,薄布包裹

以上七味,用五升水,先煮沸麻黄一两次,去掉药液上漂浮的泡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应当取越婢汤、桂枝汤两方煮取后的汤液混合,一次服一升。现今合为一个方,桂枝汤二份,越婢汤一份。臣亿等校按,《伤寒论》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伤寒论》越婢汤,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按宋代当时的计量折算,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桂枝、芍药、生姜各取十八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其余弃掉。如此折算将两方合为一方,即各取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按此剂量相合即桂枝二越婢一汤。前医有云,桂枝三,应当取四分之一,即说的桂枝二。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有一个叫法起脾汤。

服用桂枝汤,或者用下法以后,仍有头痛、颈项拘紧不柔和、发热、无汗、心下胀满并轻微疼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应当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第十五方。(28)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切片 白术 茯苓 各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六味,用八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小便通畅,病症就会痊愈。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寒邪伤表,出现脉浮、自汗、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恶寒、小腿及双脚肌肉痉挛拘急等症状,单用桂枝汤来攻逐表邪,这就错了。患者服了桂枝汤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上逆,用甘草干姜汤给患者服用来恢复他的阳气。如果厥冷已愈,足部已转温暖的患者,再配服芍药甘草汤,痉挛拘急的小腿和双脚就可以伸开了。如果属于胃气不和,出现烦躁谵语的患者,就稍微服一些调胃承气汤。如果重复发汗,又加用烧针来治疗的,就应当用四逆汤来治疗。第十六方。(29)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 四两,炙 干姜 二两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 各四两,灸

以上二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 四两,用清纯的陈米酒洗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半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放到火上用小火煮开。趁温时稍微服一些。

 

四逆汤方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用三升水,煮至留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高大肥胖体型的人,可以用大个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证候类似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的治法来治疗,反而使病情加重,出现手足厥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痉挛拘急以及谵语等症状。老师曾说,到半夜时患者手足应转温,两小腿应伸开。后来证实,果然像老师所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答:寸口部的脉象浮而大,脉浮主风邪,脉大主正虚。有风邪就会造成轻微发热,正虚就出现了两小腿痉挛拘急。病症像是桂枝汤证,要在桂枝汤中加入附子来温经助阳,协助桂枝来增加发汗,用温阳的附子是因为有正虚阳伤的缘故。单纯加用桂枝汤使患者出汗,就造成了手足厥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等症状。患者阳明内有热结,故谵语烦乱。再服用甘草干姜汤后,到半夜时阳气恢复,患者两足就会转温热。小腿尚有轻度痉挛拘急,再给芍药甘草汤,这样小腿也就会伸开。少量服用一些承气汤后,大便轻度稀溏,就可以治疗谵语。因此能预知病症可以痊愈。(30)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1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复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13)

太阳病,项背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14)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四。(15)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五。(16)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六。(18)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八。促,一作纵。(21)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2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十一。用前第一方。(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三。(26)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27)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三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十五。(28)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29)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