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方法的医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立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医学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白话文】

问:疾病中有结胸病,有脏结病,它们的症状表现各是什么样?答:按压患处时疼痛,寸脉浮,关脉沉的,名叫结胸。(128)

什么是脏结呢?答:类似结胸的症状,饮食正常,常常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叫脏结。如果舌上出现白苔又水滑的,难以治疗。(129)

脏结病,不见阳热证候,不见往来寒热(一种说法是恶寒而不发热。),患者反而安静,舌苔水滑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治疗。(130)

病症发于阳,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使邪热内陷,就形成了结胸;病症发于阴,反而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导致了痞证的形成。之所以形成结胸的原因,是因为泻下太早的缘故。患结胸病的,项部也有拘强不柔和的感觉,像患柔痉的症状,用泻下的方法就会使症状缓解,适合用大陷胸丸。第一方。(131)

大黄 半斤 葶苈子 半升,炒 芒硝 半升 杏仁 半升,去皮尖,炒黑

以上四味,大黄和葶苈子捣细过筛,加入杏仁、芒硝,共同研磨成脂膏的样子,和匀后,取出像弹丸大小的一丸,另捣甘遂末一钱匕,用二合白蜜,二升水,煮至留取一升。温时一次服下。过一夜才能泻下,如果不出现泻下,就再服一次药,以出现泻下为准。禁忌等注意事项,一如通常用药的方法。

结胸证脉见浮大的,不可用泻下的方法治疗,泻下患者就会死亡。(132)

结胸证的全部症状都具备,又出现烦躁不宁的,也会死亡。(133)

太阳病,脉象见浮又兼动数。浮主风邪在表,数主身体有热,动是疼痛的反应,数又主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邪气结聚。又见头痛发热,轻度盗汗,反而恶寒等症状的,是表证还没有解除。医生反而使用了泻下的治法,使动数的脉象变为迟脉,并出现胸膈中疼痛拒按(一种说法为头痛眩晕。),胃中因误用下法而空虚,外邪就乘虚伤犯胸膈,于是又见呼吸短气,躁扰不安,心中懊憹等证。阳气不能抗邪于表,邪气因而乘虚内陷,患者烦躁气喘并伴心中郁郁不欢,心下就出现了发硬的症状,这就是结胸,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如果没有造成结胸,只见头部出汗,其他部位无汗,汗出齐颈部而止,又见小便不利的,周身多会发黄。用大陷胸汤主治。第二方。(134)

大黄 六两,去皮 芒硝 一升 甘遂 一钱匕

以上三味,用六升水,先煮大黄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煮一两开,再加入甘遂末。每次温服一升,泻下畅快后,就停服后面的药。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热实结胸证,脉象沉紧,心下部位疼痛,按压时感到像岩石一样坚硬的,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第三方,用前面第二方。(135)

伤寒病十多天,邪热结聚在里,又见往来寒热的,用大柴胡汤。仅见结胸证,外表没有大热的,这是水与邪热结聚于胸胁,只是头部微微出汗的,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第四方,用前面第二方。(136)

大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枳实 四枚,炙 生姜 五两,切片 黄芩 三两 芍药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剩余六升时,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另有配伍为加大黄二两,如果不加大黄,恐怕就不能叫大柴胡汤。

太阳病,重用了汗法后又用了下法,出现五六天不大便,舌上干燥而口渴,下午三至五时前后有轻度的潮热(一种说法是下午三至五时前后会心中非常烦闷),从心下到少腹硬满疼痛不能靠近触摸等证的,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第五方,用前面第二方。(137)

小结胸病,病位正在心下胃脘部,按压局部则有疼痛,脉象浮滑的,应当用小陷胸汤治疗。第六方。(138)

黄连 一两 半夏 半升,洗 栝楼实 大个的一枚

以上三味,用六升水,先煮栝楼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太阳病二三天,不能安卧,只想起身,心下多见痞结,脉象微弱的,这是原本有寒饮的缘故。反而用下法治疗,如果泻下后下利能停止,多会形成结胸证。下利不能停止的,到第四天又用下法,这就会形成协热下利的证候。(139)

太阳病,误用下法后,患者脉促(一作纵),但是没有出现结胸证的,这是病症将要解除的表现。出现浮脉的,多会形成结胸。脉见紧象的,多会见咽喉疼痛。脉见弦象的,多会出现两胁拘急。脉见细数的,头痛不止。脉见沉紧的,多想呕吐,脉见沉滑的,多协热下利。脉见浮滑的,多会下血。(140)

病在阳分,应当用汗法来解除,反而用冷水喷洒,或者用冷水沐浴,使邪热被水寒所郁遏而不能去,更增加了烦热,肌肤泛起粟粒状小疙瘩,想要喝水,反而又口不渴的,服用文蛤散。如果病不愈的,给五苓散。寒实结胸证,没有热证的,给三物小陷胸汤。(141)

也可以服用白散。第七方。一种说法是用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 五两

【相关知识】

本卷重点讲述结胸证和痞证,此外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用的方子,如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柴胡桂枝汤、五泻心汤等。关于这些方证,历代医家论述极多,临床医案也是汗牛充栋,这些方证都是《伤寒论》的精华,说《伤寒论》是第一部完整的临床经典著作,意义也在于此。

以上一味,制作成散剂。用五合开水调和一方寸匕服下。

五苓散方

猪苓 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 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茯苓 十八铢 桂枝 半两,去皮

以上五味,制作成散剂,再放入石臼中共同研匀。用白米汤调和一方寸匕服下,一天服三次。多饮热水,汗出病就可以痊愈。

白散方

桔梗 三分 巴豆 一分,去皮心,炒黑,研磨成脂膏的样子 贝母 三分

以上三味,制作成散剂,加入巴豆后,再在石臼中杵捣。用白米汤调和后服用。高大肥胖体型的人一次服半钱匕,瘦小体型的人适当减量。病邪在膈上的,药后多见呕吐;病邪在膈下的,药后多见下利。不下利的,喝热粥一杯;下利太过而不停止的,饮冷粥一杯。身体发热,皮肤起粟粒样疙瘩而热不解的,想取衣被自盖,如果用水喷洒、沐浴,更使邪热被阻不能外出,应当出汗而不能出汗,就会感到烦热。假如汗出以后,出现腹中疼痛的,给服芍药三两,仿照以上的服法。

太阳和少阳并病,出现头痛,项部拘紧不柔和,或者眩晕头目昏蒙,时常出现类似结胸的症状,表现为心下痞塞硬满等症状的,应当针刺第一椎间的穴位、肺俞、肝俞,千万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脉弦。如果五天谵语不停止,应当针刺期门。第八方。(142)

妇女患中风后,发热恶寒并见,月经又恰好来潮,患病七八天时,发热已除,并见脉迟身凉,又出现了胸胁下胀满,有如结胸的样子,并且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证,应针刺期门,根据患者邪实的程度来治疗。第九方。(143)

妇女患中风证七八天后,又出现了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发有定时,月经恰好中断的,这是热入血室证,患者的经血必然已被结滞,因此才出现了寒热发作有定时,状如疟疾的样子,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第十方。(144)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三两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妇女患伤寒证,出现发热,月经又恰好来潮,白天精神正常,神志清明,黄昏后就出现了谵语,像见到鬼神一样的,这是热入血室证。治疗时只要不伤犯胃气和上焦,多会自行痊愈。第十一方。(145)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发热,轻微恶寒,四肢关节剧烈疼痛,微微欲呕,心下有支撑结滞感,表证还没有解除的,应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第十二方。(146)

【相关知识】

伤寒六七天后,太阳病已好转,仍有发热轻微怕冷,四肢骨节疼痛,但是已无头项强痛,表邪渐渐传里,出现了微微恶心想吐,胸中痞满的症状,这是邪入少阳的表现。以桂枝汤解决太阳表邪,以小柴胡来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使枢机一利,又有助于邪从外散,达于太阳之表,此为表里双解之法。

桂枝 去皮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甘草 一两,炙 半夏 二合半,洗 芍药 一两半 大枣 六枚,掰开 生姜 一两半,切片 柴胡 四两

以上九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人参汤如桂枝汤的方法制作,加半夏、柴胡、黄芩,再如柴胡汤的方法制作,现今用人参汤仅作半剂。

伤寒病五六天,已经发过汗,又用过了下法,出现胸胁胀满轻微痞结,小便不利,口渴,不呕吐,只是头部出汗,往来寒热,心烦等症状的,这是病症没有解除的表现,应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第十三方。(147)

柴胡 半斤 桂枝 三两,去皮 干姜 二两 栝楼根 四两 黄芩 三两 牡蛎 二两,煅 甘草 二两,炙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第一次服药后会感到轻微心烦,再服后汗出,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病五六天,证见只头汗出,轻微怕冷,手足发冷,心下胀满,口无食欲,大便硬结,脉细的,这是阳微结证,必定既有表证,又兼有里证。脉沉也可以主里证,汗出也可以因阳虚所造成,假如上述证候是纯阴结证,就不应该又兼有表证,而应是全部病邪入里表现为里证。这里的证候却是一半在里一半在表,脉象虽然见沉紧,却不可诊断为少阴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证不应当出汗,现今头部汗出,因此可知并不是少阴病。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假如药后身体仍有不爽快的感觉,解大便以后,就会解除了。第十四方。用前面第十方。(148)

伤寒病五六天,证见呕吐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就已经具备了,而用其他方药来泻下,柴胡汤证仍旧存在的,再给柴胡汤。这里虽然已用下法,还不算错,但服柴胡汤后多会出现剧烈寒战,随后发热汗出而病症得以解除。如果出现心下胀满、坚硬和疼痛的,这就是结胸证,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只胀满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给柴胡汤是不行的,适合用半夏泻心汤。第十五方。(149)

半夏 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炙各三两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须服用大陷胸汤的,方用前面的第二方。另一方要再入半夏一升。

太阳少阳并病,反而泻下治疗,结果形成了结胸证,证见心下坚硬,下利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等,患者还会感到心烦。(150)

脉见浮紧的,反而用下法治疗,使浮紧脉变为沉紧脉,提示表邪已乘虚入里,于是就形成了痞证。如果按压心下部位,感觉是自然柔软的,这说明此证只不过是气的痞结罢了。(151)

太阳中风证,又见下利和呕逆,如果表证已经解除,这才可以攻下。患者出现小汗出,间歇发作有定时,头痛,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胁下部位疼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等证的,这是表邪已经解除而里气尚没有调和,应当用十枣汤治疗。第十六方。(152)

芫花 炒 甘遂 大戟

以上三味,各等份,分别捣细,制成散剂。用一升半水,先煮果肉肥厚的大枣十枚,煮至留取八合,去掉药渣,加入药末。高大肥胖体型的人每次服一钱匕,瘦小体型的人每次服半钱匕,应在清晨温服,如果药后泻下较少,病症不能解除的,第二天再服的时候就应增多半钱匕。泻下畅快以后,饮用稀粥来自行调养。

太阳病,医生发过汗后,竟又出现了发热恶寒,因此又用下法治疗,以致出现心下痞满,这时表里之气皆虚,阴阳二气俱衰,阳分表证已除,邪气独陷内里。反加烧针治疗,因而导致胸中烦闷,如果又见面色青黄、肌肤动,病症就难以治疗了。现今面色微微发黄,手足尚温的,比较容易治愈。(153)

证见心下痞满,按压局部柔软,患者关脉呈现浮象的,应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第十七方。(154)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以上二味,用二升开水浸泡片刻,绞去药渣。分两次温服。臣亿等校注观点:详析大黄黄连泻心汤,诸多版本均是大黄、黄连二味组成。后面的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四味,前面的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也应该有黄芩,附子泻心汤应是前方仅加一味附子。所以附子泻心汤,本意是说前方加附子一味。

心下痞满,又见恶寒并汗出的,应当用附子泻心汤治疗。第十八方。(155)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黄芩 一两 附子 一枚,炮后去皮,破开,另煮取汁

以上四味,切三味,用二升正开的水浸泡少顷,绞去药渣,加入煮好的附子汁。分两次温服。

原本已用过下法,因此出现了心下痞满,于是给服泻心汤。痞满仍不能解除,患者出现口渴、口燥和心烦,并且小便不利的,此时应当用五苓散治疗。第十九。另有一方法说,忍耐一天病就会痊愈。(156)

伤寒发汗使表邪解除以后,出现胃中不和,自觉心下痞满而硬,嗳气中有未消化的饮食气味,胁下有水气,腹中肠鸣、响声似雷,并见下利的,应当用生姜泻心汤治疗。第二十方。(157)

生姜 四两,切片 甘草 三两,炙 人参 三两 干姜 一两 黄芩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附子泻心汤,旧本原为,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药物近同而名称有别罢了。生姜泻心汤,旧本原为,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是泻肝的方法。

伤寒或中风,医生反而误用了泻下的方法,以使患者一天下利达数十次,饮食不消化,腹中肠鸣,响声似雷,自觉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宁。医生见有心下痞满的症状,便认为是实邪尚未解除,于是又用泻下的方法,使得患者心下痞满的症状更加严重。这并不是实热内结,只是因为胃中气虚,加上外来的邪气上逆,所以才造成心下痞硬。应当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第二十一方。(158)

甘草 四两,炙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黄连 一两

以上六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臣亿等按,以上用生姜泻心汤之法,旧本中说是理中人参黄芩汤,现在详述泻心以治疗痞证,痞是发于太阴脾痞病,因此用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三方治疗,均是本着调理中焦而治疗,因此,方中均必须用人参。甘草泻心汤中无人参,是遗漏之故。再遵照《千金》及《外台秘要》中治伤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食用此方均有人参,说明是方中人参脱漏无疑了。

伤寒病服汤药后,出现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而满。服泻心汤以后,又用了其他药物来泻下,致使下利不止。医生用理中汤给患者服用,下利更加严重。理中汤是治理中焦的方药,这个患者下利的原因在于下焦失约,应当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如果下利还不止的,就应当采用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方法。第二十二方。(159)

赤石脂 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 一斤,碎

以上二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伤寒病用过涌吐和泻下的方法以后,又发汗,出现了虚烦不安,脉象十分微弱的症状,在八九天时,又出现自觉心下痞满而硬,胁下疼痛,有气上逆直冲咽喉,头目眩晕昏蒙,经脉跳动不安等症状的,如果日久不愈,就可能会发展成为痿证。(160)

伤寒病,经过发汗或涌吐或泻下等方法治疗后,表证已解除,又出现自觉心下痞满而硬,嗳气不缓解等证的,应当用旋覆代赭汤治疗。第二十三方。(161)

旋覆花 三两 人参 二两 生姜 五两 代赭石 一两 甘草 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泻下以后,不能再用桂枝汤了,如果出现汗出并且气喘,尚无大热的,可以给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第二十四方。(162)

【相关知识】

临床上无论是外感表证误下,还是由于饮食不当,致使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寒热之气互结,而见呕吐、大便不调、心下痞满、脉象弦滑无力、舌苔腻而不燥者,皆可使用半夏泻心汤。

麻黄 四两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半斤,打碎,薄布包裹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白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一黄耳杯。

太阳病,表证还没有解除,医生却多次使用下法,于是就形成了协热下利的证候,下利不止,又自觉心下痞满而硬,表证与里证都不解除的,应当用桂枝人参汤治疗。第二十五方。(163)

桂枝 四两,单独切碎 甘草 四两,炙 白术 三两 人参 三两 干姜 三两

以上五味,用九升水,先煮四味,煮至留取五升,加入桂枝,再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伤寒病经过猛力泻下以后,又发汗,出现心下痞满,恶寒的,这是表证还没有解除,不可直接治痞证,应当先解表。表证解除以后,才可以治痞,解表适合用桂枝汤,治痞适合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第二十六方。泻心汤用前面第十七方。(164)

伤寒病,证见发热,汗出以后病邪没有解除,又出现自觉心中痞满而硬、呕吐、下利等病症的,应当用大柴胡汤治疗。第二十七方。用前面第四方。(165)

病症像桂枝汤证,但头部不痛,项部未见拘紧不柔和,只见寸脉微浮,自觉胸中痞闷而硬,逆气上冲喉咽,致使呼吸不得顺畅等症状的,这是胸中有痰饮的缘故,应当用涌吐的方法来治疗,应该用瓜蒂散。第二十八方。(166)

瓜蒂 一份炒黄 赤小豆 一份

以上二味,分别捣细过筛制成散剂后,再混合研匀,取一钱匕。另用香豉一合,取热水七合,煮成稀烂的粥状,去掉渣滓。取汁调和成药散,趁温一次服下。服药后不吐的,应渐渐增加药量。呕吐畅快后,就不要再用药了。诸多失血、虚证等,都不可以使用瓜蒂散。

患者胁下素有痞块,并一直连到脐傍,疼痛牵引少腹,并使外生殖器挛缩的,这就叫作脏结,是难治的病症。第二十九方。(167)

伤寒病,或涌吐,或泻下以后,七八天病不解除,邪热结滞在里,表里内外皆热,证见时时恶风,口中大渴,舌上干燥而心烦,想喝水数升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第三十方。(168)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打碎 甘草 二两,炙 人参 二两 粳米 六合

以上五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透的时候,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本方在立夏以后至立秋以前才可以服用。立秋以后就不可以服了。正月二月三月的时候,天气还凛冽寒冷,也不可以给患者服用。服用后就会呕吐下利并出现腹部疼痛。对诸多失血和各种虚证患者,也不可以给他服用,误服后出现腹部疼痛下利的,只要用温法,应当能治愈。

伤寒病,发热尚不重,口中干燥而渴,心烦,背部轻微恶寒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第三十一方。用前方。(169)

伤寒病,脉见浮象,发热无汗。患者表证没有解除的,不可以给服白虎汤。如果口渴想喝水,没有表证的,应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第三十二。用前方。(170)

太阳少阳并病,患者自觉心下痞硬,颈项部拘紧不柔和,头目眩晕的,应当针刺大椎、肺俞、肝俞治疗,切不可用泻下药。第三十三方。(171)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发下利的,给黄芩汤;如果出现呕吐的,应当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第三十四方。(172)

黄芩汤方

黄芩 三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 三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一两半,另有一方为三两,切片

以上六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伤寒病,胸中有热邪,胃肠有寒邪,出现腹部疼痛,想要呕吐的,应当用黄连汤治疗。第三十五方。(173)

黄连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干姜 三两 桂枝 三两,去皮 人参 二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温服,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二次。怀疑这不是仲景的方。

伤寒病八九日,风湿之邪相合而侵袭人体,身体剧烈疼痛,不能自由翻转侧身,没有呕吐,不见口渴,脉象浮虚而涩的,应当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如果患者大便硬,小便自利的,应当用去桂枝加白术汤治疗。第三十六方。(174)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 四两,去皮 附子 三枚,炮后去皮,破开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甘草 二两,炙

以上五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 三枚,炮后去皮,破开 白术 四两 生姜 三两,切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五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第一次服药后,患者身体会出现麻木不仁的感觉,半天左右再服第二次,等三次药都服完后,患者出现好像头目眩晕的感觉,不要感到奇怪。这是因为附子和白术都走皮内,所祛逐的水气还没有完全得以消除,所以才使患者出现这些症状。依法应当加桂枝四两。这本来是一方二法。因为大便硬,小便自利,就去掉桂枝;因为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就应当加上桂枝。附子用三枚,恐怕量有些多,对素体虚弱的人和产妇,应当减少服用量。

风湿相合侵袭人体,证见骨节剧烈疼痛,以致抽掣疼痛不能屈伸活动,触碰则疼痛加剧,并见汗出气短,小便不利。恶风,不愿脱减衣服,或者身体轻微水肿的,应当用甘草附子汤来治疗。第三十七方。(175)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二枚,炮后去皮,破开 白术 二两 桂枝 四两,去皮

以上四味。用六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第一次服药后能得以出微汗,病症就会缓解。能进饮食,汗止后又出现烦热的,与服五合。恐服一升量多的,开始时以服六七合较合适。

伤寒病,脉象浮滑,这是因为表里内外都有邪热的缘故,应当用白虎汤来治疗。第三十八方。(176)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碎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六合

以上四味。用一斗水,煮至粳米熟时药汤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臣亿等按,前篇说热结在里,表里都热的,用白虎汤治疗。又说表邪不解时,不能用白虎汤。此处说脉浮滑,表有热邪而里有寒邪的,一定是表里二字前后表述有误。又在阳明证里讲,脉浮迟,表有热邪里有寒邪,用四逆汤治疗。在少阴证里又讲,里有寒邪表有热邪,用通脉四逆汤治疗。由此可知表里二字前后确实表述有误。《千金翼》中写白通汤治疗,错了。

伤寒病,脉结代,证见心中动悸不安的,应当用炙甘草汤治疗。第三十九方。

甘草 四两,炙 生姜 三两,切 人参 二两 生地黄 一斤 桂枝 三两,去皮 阿胶 二两 麦门冬 半升,去心 麻仁 半升 大枣 三十枚,掰开

以上九味,用七升清纯的陈米酒,八升水,先煮八味,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加入阿胶烊化至全部消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本方又叫复脉汤。(177)

脉来缓慢,时而出现歇止,又能恢复搏动的,名叫结脉。又说,脉搏在搏动的过程中出现歇止,再来的时候略数,其中发生加速补偿后再恢复正常搏动的,名叫结脉,属于阴脉。脉搏在搏动的过程中出现歇止,不能自行出现补偿,就又恢复正常搏动的,名叫代脉,属于阴脉,出现这种脉象的,大多难治。(178)

【原文】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29)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131)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133)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134)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三。用前第二方。(135)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四。用前第二方。(136)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五。用前第二方。(137)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六。(138)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139)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140)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141)

白散亦可服。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譔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八。(142)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九。(143)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144)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十一。(145)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146)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147)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用前第十方。(148)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149)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150)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152)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153)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154)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155)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证方。(156)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157)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158)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159)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晕,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160)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161)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162)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163)

桂枝四两,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164)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二十七。用前第四方。(165)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166)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二十九。(167)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168)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一。用前方。(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用前方。(170)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三十三。(171)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三十四。(172)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173)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一云脐下心下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三十六。(174)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17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三十八。(176)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177)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78)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